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袁晓明:从美国高考谈“再次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2:39 东方早报

  多年前,我刚在美国学车的时候,由于紧张,有时就多走了一个路口,坐在旁边教我开车的朋友并不急于纠正,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没关系,上帝允许你打个回头。”果然,在下一个路口,我打个回头又返回到正确的线路上来了。我不敢想象,如果错过一个路口,就再也不可以打回头,我怎么敢开车在马路上行驶?

  这些年来,通过在美国生活的经验,我发现“上帝允许你打一个回头”
(我称其为“再次机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理念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开车的例子来讲,人都需要一个能打回头的机会来弥补自己错过的路口,在人生的过程中,人更需要再次机会来纠正错误、或者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以及作出新的选择,而对整个社会来讲,人通过再次机会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美国的大学考试(SAT)就是一个“再次机会”的具体例子。

  在美国,考生可以多次参加SAT的考试,最早可以从七年级就参加考试,一直考到十二年级(高中毕业年级),当然,很少有考生考上5次或10次的。一般来讲,如果考生在考了SAT后,知道成绩不理想,达不到自己要报考学校的要求,考生就再考一次或者多次,争取达到理想的分数。美国所有大学的SAT成绩统计数据都是公开的,因此考生可以按照这样的统计数据,去判断自己的SAT成绩是否符合要求。因为所有考生都有多次考试的机会,也就没有什么公平的问题。并且,SAT成绩不是唯一录取的标准,许多学校也都没有对SAT成绩有绝对的分数要求,这样也给考生在其他几个方面留下了竞争的空间。

  不仅美国的高考制度向考生提供了多次机会,而且在大学里的机会也是比比皆是,比如美国的许多大学生在一年级后换专业,有的学生还转学到其他大学。

  从去年刚刚开始准备报考大学时,我就与要报考大学的孩子谈她的专业志向,她说考虑报“公共关系”专业。她以前曾告诉过我,她对心理咨询很有兴趣,我问她为什么不报“心理学”专业,她说兴趣改变了。当然,我也没有感到有多么奇怪,十几岁的孩子不是都知道今后要从事什么职业的。我的孩子现在已经被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录取,前段时间,她又告诉我,也许要转到商学院。这还不是最“恐怖”的,她又告诉我,她有可能在上完一年级后,要转学到别的大学。其实,孩子的专业不定性并不能吓住我,反而使我感谢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给了我的孩子许多选择,比如SAT考试制度给了她“再次机会”,因为她的SAT就考了不止一次。

  “再次机会”不仅能够给人更多的机会、发挥人的潜力去获得成功,而且还能大大减少竞争的残酷性。其实,与国内的高中生相比,美国的高中生尤其是华裔高中生并不轻松,因为除了要在高考成绩上竞争外,还需要在GPA(高中平均成绩)上一比高低,还在课外活动等其他方面也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我的孩子在上高中以后,很少在夜里12点以前结束当天的学习,许多时候,为了完成课程项目,孩子要干到凌晨1点甚至更晚,但与国内上高中的同龄人相比,我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心理压力没有国内的同龄人那么大,“再次机会”的美国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为高中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提供了极大的安慰。

  10多天前,一年一度的中国高考在全国各地举行,这个执行了几十年的“一考定终生”的教育制度再次对中国的高考生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因为不管孩子们多刻苦,家长们付出多大的心血,一定有不少高考生要出现考场失误,从此要遗恨终生,自然,家长们也将会有不小的痛苦,这是当地政府在高考那几天,无论怎么帮忙,就是全面停产以保持安静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此外,在不知道成绩的前提下,要报学校和专业,入学后不得转学和转校,这无疑给许多中国高考生们和他们的家长在几乎没有再次机会的高考上,造成了更大的难度。

  在我看来,中国高考统一时间的“一考定终生”的制度必须改革,这关系到考生、考生家长,也关系到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同时,也的确太需要给共同奋斗了12年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一些人性的关怀,使他们少受现今中国高考给他们带来的残酷煎熬,让他们也享受到我已经得到的“再次机会”给我和孩子所带来的平安。此外,如果现今的高考制度能够改变,还能给高考重负下的社会减轻负担。顺便提一下,我在国内上中学的侄子,因为其学校要用作高考考场,侄子当周就没上课,在家里“学习”。其实,许多主管大事的政府高官、企业主管等,如果有孩子考大学的,这周也是不能安心工作。凑巧的是,这段时间,我们全家正好回国休假,我们就不能去打搅有孩子高考的老同学。

  高考从7月改到6月,也许会减轻考生和家长身体上的闷热感受,但心里的闷热和不安却丝毫没有改变,而整个社会也无疑受到高考的重压。我希望早日终止这种“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当然,要改的不仅仅是高考本身,而是要建立起更加公平的有再次机会的一整套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袁晓明 任大刚 刘景 徐德芳 单雪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