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当宣誓沦为一场“集体精神作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00:13 红网 | |||||||||
广东省向黑导“开刀”,百名导游宣誓将诚信服务。广东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昨天举办了导游诚信服务宣誓仪式,上百名导游代表宣誓:拒绝欺骗游客,拒交人头费,杜绝“零团费”,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给游客以“纯洁”的服务。(6月20日《广州日报》)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里有句话:“誓言在罗马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可惜我们不在古罗马,在今天,单靠誓言维护秩序的社会基础
宣誓,本是宣誓者出自内心的自觉与追求,是神圣与忠诚的代名词。但,我们的“宣誓”已经越来越沦为一场“集体精神作秀”、而且表情虚假逻辑混乱:首先,宣誓是承诺的一种外在形式,主动宣誓才能内化为道德激励,而那些被召集起来宣誓的导游等等,显然是迫于外力下的“被动宣誓”,在他们对“纯洁”的价值认同尚值得怀疑的前提下,就“导游代表”集体宣誓,其结果大约等同小和尚念经吧;其次,誓言本身应该是一种超然的道德向往和行为取向,但眼下的誓言越来越接近职业底线,“拒绝欺骗游客”等等应该是导游的“守则”吧,而宣誓的承诺应该是守则之上的要求,如果宣誓的恰恰正是法律法规调整的范畴,那么,这样的道德作秀除了让制度设计脸红外还有多少实质意义呢?如果连不做明显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也作为一种需要庄严承诺的高难度道德行为来看待,不正说明起码的做人准则、职业操守其实已是徒有虚名了吗? 我们为何如此热爱“宣誓”?明知道在弄虚作假畅通无阻的大道上、在李代桃僵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市场上,誓言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我们还是祭起“宣誓”的大旗,靠形式的美丽奢望诚信的温暖,这背后恰恰隐寓着我们对刚性制度缺席的无望。在没有信用体系的封建年代,动辄“不得好死”、“天打五雷轰”的民间誓言曾让我们倍觉宽心,而今天,我们越来越热爱“宣誓”,背后的逻辑同样让人难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贝克认为,造假与否取决于三:一是直接成本,二是机会成本,三是处罚成本,但不知,没有内心自觉和制度跟进的街头“宣誓”会否动摇“黑导游”变黑的决心。当年慕绥新市长也是“宣誓”得感天动地,但终于应了老百姓的话——说的比唱的好听。 作者: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