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进:高等教育定位模糊培养了“城市依赖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4:28 中国青年报 | |||||||||
刘先进 “城市依赖症”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里苦熬,当然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还是城市中不稳定的因子;而乡镇企业却是门可罗雀,人才不能有效流动到农村,无形之中又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笔者考虑的是:到底是什么提供了这个依赖症发育的温床?
笔者以为,在很大程度上,高等教育定位的模糊性培养了城市依赖症。在这一点上,笔者与《城市依赖症正在培养“垮掉的一代”》一文的作者意见大相径庭。教育应该是培养通才的,它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就业,是为了造就真正的人,而不是工具。工具是被动的,必须等着别人来安排的。培养适合就业的人才,职业教育足矣,这根本不是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任务。读了大学后,只知道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就业,不懂得创造,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是不完整的,才是失败的。 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看国外大学教育的“水分”很大,学者薛涌曾举过例子:哈佛本科的专业宽泛得很,仅仅是文学、经济、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这些大路货而已,而且学生选专业大部分是二三年级半路出家,哪里见得到有人学什么电机、自动控制、热能这么深奥细致的东西?美国的一流大学不仅专业训练非常“水”,研究院选拔人才也不鼓励学生在专业上太实在。比如,大部分好大学不设商科。即使有不少大学有了商科的本科专业,你要真想读商学院的高级课程MBA,本科读非商科的还会比读商科的机会大些。 再反观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它定位的模糊性便显而易见。游走徘徊在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之间的边缘地带,专业分得极其细微,教学工具化,明显是专业教育的套路,而各大高校选修课特别是人文类选修课比例的增大,又给人要进行通才教育的感觉。实际是,专业设置非常混乱,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没有规划和统筹,通才教育又没有真正的实施,学生对选修课也只是走走过场,没人当回事。 定位的尴尬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学好了自己的专业也不见得就能逃脱“毕业即失业”的厄运,而功利性的专业细分又没有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于是高等教育的模糊性造就了学生生活的模糊性——他们沉迷于物质不能自拔,依赖城市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几年大学读下来,真本事没学多少,吃饭店、穿名牌、用高档都习惯了,肯德基、KTV、网吧离不了。 可见,明确的高等教育定位及有效实施,才是根治“城市依赖症”的良药。在大环境下,学生也可以采取“反求诸己”的办法——一方面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一方面尽量多涉猎其他学科,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完备,自己完成通才教育,以培养创造力适应社会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