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勿让“疾农民如仇”发展为亚文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1:51 华夏时报 | |||||||||
日前,一名自称“北京政治老师”者在某网站抛出题为《疾农民如仇》的帖子,挖苦农民的“粗鄙表现”。该帖子引起激烈争议,有人愤而列出城市人冷漠、虚伪、嗜金和享乐主义等“十大罪状”作为回应。连日来,论战已经越发激烈,演变成“农村与城市”的网络口水大战。 虽然这位“北京政治老师”的观点招致猛烈炮轰,但他并不“曲高和寡”缺乏拥趸,
这场论战非常值得关注。最大的关注价值在于:这或许表明,对农民的歧视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个人好恶”,而有上升为某种“亚文化”的可能——当有许多人通过网络等形式聚合,共同表达对农民的歧视,并将其公然以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这当然可以称作一种“亚文化圈”。 一个社会,可以存在多种阶层,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可以是多元的,但却不可以存在公然的歧视。诸如“疾农民如仇”这样的观点,恰恰便是对当前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等现象的火上浇油。 谁为城市起高楼?谁为城市送菜蔬?按理说,对农民的劳累贫穷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肮脏等“粗鄙表现”,每位城市人应该抱愧、满怀恻隐、不乏痛惜——至少也应该宽容。更何况,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人“上查三代都是农民”,故“疾农民如仇”颇似“数典忘祖”。那么,某些人何以对农民非但没有同情,还极尽羞辱之能事?这或许喻示出:对农村、农民利益的长期忽略乃至制度化歧视,已经沉淀、固化下来,已经潜在地赋予了农民一种“底层”甚至“劣等”的印记。应该说,这是诱发歧视农民的“亚文化”的重要诱因。作者:郭之纯 延伸阅读: 党国英:嘲笑农民是“五十步笑百步” 长期来看,生活习惯与人的收入水平有关。记得在改革开放前,上海人的一些生活习惯也为人所诟病。居民们住房面积小,房子里没有卫生间,所以一大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提着马桶出门,要在大街上清洗马桶。想来居民们也很无奈,卫生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在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达了,农民的住房很宽敞,卫生习惯也变化了。城里人如果走到沿海一些地方,对那里的农民生活也是羡慕不已。<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