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李玲的宿迁医改报告该咋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9:47 国际在线 | |||||||||
作者:刘洪波 本已备受关注的医疗改革问题,因为一篇调研报告的出现而益加引人注目。这份报告,就是《中国青年报》刊出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负责人李玲教授关于江苏宿迁医改的调研报告。针对这份报告,宿迁政府网站不算迟缓地刊出了一篇反驳文章。这篇文章对李玲报告提出十点质疑,既涉及医改本身,也涉及李玲报告的调研方法
近些年,人们对医疗问题的意见更多地来自于一些具体事件和亲身经历,李玲报告提供了一个地区样本。报告的实证形式加强了它的说服力,“医改课题组负责人”的身份暗示了某种权威性,而报告所涉及的医改方向问题,契合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报告迅速形成舆论影响力。 如果仅仅是针对宿迁,尽管李玲报告得到相当广泛的舆论认同,我还是不能不遗憾地说,除了“动机在于哗众取宠”这一条外,报告很难面对宿迁市政府网站文章的质疑。 李玲报告所陈述的现象大抵符合一般人的感受,但即使如此,用于评价宿迁医改的方向是否正确仍然是有疑问的。是的,报告列举了宿迁存在的许多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也存在于其他地方,而且宿迁的问题并不更重,那么它们就无法说明宿迁医改与其他地方医改在效果上有何不同。 当然,可能还有一个怎样解释材料的问题。例如,你可以说医改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宿迁医改中这些问题并未解决,所以,宿迁的“卖光式医改”解决不了问题。但换一个人也可以说其他地方不也同样如此吗,宿迁总算是进行了探索,情况至少没有变得更糟,有些方面还得以改进,所以改革总体上是好的。 但我想,李玲报告不是这样一个读法。李玲教授发表宿迁调研报告,其意不在争辩宿迁市的成败,而是将宿迁医改作为近些年医疗改革方向的突出代表,反思整个市场取向的医改的成败。这样,报告的基始判断在于,近些年各地的医疗改革都是市场取向的,解剖宿迁市,就可以得知这种取向是否有效。于是,可与宿迁进行对比的不是现在的哪个地方,而是没有医改的从前,或者医改成功的今后。 今后该怎样,是一个理想性的问题,每个人都应当得到方便、优质而且可以承担其一般费用的医疗服务。过去怎么样,大家都从过去而来,医疗服务的费用低廉,医疗服务的水平低下,医疗事业的发展缓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积极性差。现在,医疗问题集中体现于“看病贵”,相当一部分人失去了使用医疗服务的能力。如果可以认定,近些年的医疗改革总体上是一种市场取向,那么我们可以说,市场取向的医疗改革,正在解决一些问题,但医疗作为民众应该普遍享有的国家健康保障没有得到体现。 我理解李玲报告解剖宿迁医改的初衷,但不能赞同报告对医改市场取向所作的一般性否定。纯粹福利性的医疗所造成的低效率、高浪费,以及由此带来的医疗发展缓慢、医疗水平低下,是必然的。当然,纯粹市场化的医疗,也必然使民众成为不合理价格的埋单者。市场机制可以解决医疗事业发展的问题,但几乎无法使费用控制在民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原因在于医疗不同于一般性的消费,一般消费中你可以不选择奢侈品,但生命与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珍贵的,如果必要,他愿意为此付出全部代价,病人服从医生,既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称,也因为人们对身体健康高度珍视。这就决定了良好的医疗服务永远稀缺,完全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相当于一种拍卖竞价,必然有大量人无法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 让民众完全暴露在医疗市场面前是危险的。应当建立健康的医疗市场,同时给民众以进入市场的各种护卫手段。国家福利体系对民众的医疗给予补贴,国家政策对特殊困难的公民给予医疗保全(如孤寡老人),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体系,政府对医疗市场价格变化的监控,就是民众进入医疗市场的护卫手段。医疗市场形成之日,绝非国家责任消失之时,恰恰相反,国家责任在此时比任何时候更加重要。(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