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练洪洋:反腐败研究何以成了隐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0:08 红网

  我国的腐败状况人尽皆知,说起落马大贪官,大家也都能说出一二,但要问中国有哪些反腐专家,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一位来了。

  6月29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把目光对准了这个尴尬的群体。报道说,这是一个无法被称为“学术”而给研究者带来专业声誉的领域、大部分相关学者都不可能专门研究反腐败、他们为人所了解的头衔也不是反腐专家、他们吃力不讨好、研究过程充满焦虑……

  自古以来,学问就其显要程度可分为显学和隐学。显学通常是指那些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如经济学、军事学等;相反,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问就是隐学,如史学、考古学等。从这个概念切分,反腐败研究应该成为显学——腐败与当今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是人民群众多年来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可结果并没有,它成了隐学:隐晦曲折,隐隐约约。

  有了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而不知,甚至知而不治,讳疾忌医。腐败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不独中国才有,所以并不特别可怕,关键在于政府对腐败的态度。如果采取不回避、不诿过、从善如流的高姿态,面对严重的腐败问题,发动反腐专家,实地调查研究,探究腐败成因,商讨反腐策略,并把科学、周密的反腐策略付诸实践,我想信总是可以找到应付办法的——比如我国反腐专家提出的“寻租理论”、“59岁现象”,就被广泛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腐决策。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说明了一切。

  就目前我国反腐专家们的处境——没人把它当作正业、反腐败的书籍没有人敢出版、给干部讲课不受欢迎、被人敬而远之……就不能说有关方面给予了反腐败研究足够的重视。无处不在的官场“潜规则”让反腐败研究成了隐学,其结果导致我们的反腐败理论研究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从而失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具体表现在四个“不强”——理论零散、系统性不强;缺乏创新、时代性不强;就事论事、前瞻性不强;空泛笼统、操作性不强。

  重视不足、理论薄弱,大道不行,导致了许多令人贻笑大方的“反腐秀”大行其道,如老婆监督老公的“夫人路线”、小孩子监督父母的“小眼盯大眼”、“581”退赃帐号、科级干部不接受宴请、男领导不准配女秘书……

  一方面,反腐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另一方面,又把反腐专家打入冷宫,闲置重要的理论资源,实在是不应该。

作者:练洪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