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菲:共产党员应叫响“同志”称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11:09 南方网 | |||||||||
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生日。此时此刻,人们感慨良多。笔者花了2个多小时使劲浏览网上关于各地纪念“七一”活动报道,当一系列报告会、表彰会、红色回忆、红色文艺晚会映入眼帘之际,笔者似乎感觉到缺少了点“同志”之声。比如,在慰问老红军老党员中,听到的是“书记长,书记短”;在单位党组织活动中,更见到的是“部长长局长短”。
党内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记得,建国初期,刚刚经历了战乱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为共和国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同志刚刚走出办公室,身边的工作人员走上前来说:“总理,有几件事想向您汇报一下。”周恩来同志打断他的话,很郑重地说:“不要叫总理,我们党内,还是称同志好。”掩卷深思,“党内还是称同志好”,一句朴素的话语,折射出开国总理伟大的人格风范和民主平等的作风。(见《河北政工网》2006年4月26日) 党内称“同志”,毛主席生前更有过多次的嘱咐。比如,那个著名的“两个务必”原句是这样写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无疑,毛主席提出这“两个务必”是对党内同志讲的;在“两个务必”之前加上“同志们”称谓更令人有一种亲切感,令人有一种重托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到“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紧要的时候,我们要埋头苦干,同志们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这个政治交代,语重心长、催人奋进,而政治交代中一声“同志们”又平添了亲切感。本来,称“同志”是党的传统作风,为何在一些地方淡薄了呢?人们知道,由于种种原因,时下一些地方基层“同志”之称谓几乎没人叫了。而书记、常委、市长、县长、镇长或者行长、局长、主任、部长之类的官职称谓则铺天盖地。在官员与群众谈论场合,难有听到“同志”的称呼;在大小会议上,称官职似乎成为“潜规则”。典型的是,一些人们的官职本来只是副职的或只享受某级别,但在公开场合称谓往往去掉副字或索性“叫高不叫低”。一些人们为此解释:被叫的人们心情舒畅。由此可见,在职务称谓横行的背后,是“官念”的强化;而更令人费解的是,一些人们已习惯称地方党政主官或机关部门的一把手为“老板”了。 强化“官念”的后果是众所周知的。人们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官职成为疏间干群关系的一道屏障。一些地方冒出了干部住宅区;一些单位公务用车成了领导私人专车;一些官员成了高级宾馆的常客,任意挥霍;一些官员热衷出国旅游等,个中都可以从中找到“官职”在发酵的因素。而许多事实证明,一旦官职遮住了某些官员的眼光,就会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视作谋私的契机,视作光宗耀祖的官阶。官职发酵之日,往往就是同志观念淡化之时。因此,党内恢复“同志”称谓,关键的是地方党委领导放下架子,以平等身份出现。也就是要淡化“官念”,强化党内平等意识。其实,对党内称“同志”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又进一步强调:“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十六大前后许多地方党委也一度重视起来。比如,上海市委办公厅于2002年发文,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2005年5月,深圳市委常委会“约法五章”,其中第一条就规定:不论职务高低,党内一律互称同志。党内会议、文件中也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见《陕西日报》2005年5月19日)一些地方“同志”称谓没叫响,也与社会风气有关。时下,社会上称呼“老板”前“老板”后,文雅一点则称“先生长先生短”。一些人们唯恐不称“老板”失礼。因此,注重通过媒体等渠道在社会上加以引导,改进混浊的称谓,恢复“同志”称谓恐怕也非等闲之事。叫响“同志”称谓也是建设政治文明的需要。 何谓“同志”?是“志同道合者”,是“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们”。过去,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三座大山,万万千千共产党员成了“志同道合”者;而今,为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同样是“志同道合者”。“同志”成了共产党内高尚的意识,成了社会最纯洁的称呼。因此,在党内应叫响“同志”,让“同志”之称谓在党的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主流称谓,更成为凝聚人民意志的力量。(作者:亦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