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科研提成”乱象里的利益悖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01:46 燕赵都市报 | |||||||||
7月16日《中国青年报》消息:科研项目已经成了“圈钱项目”:只要有了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就可以从中提成,甚至有媒体报道说,有人用科研经费买车买房。近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不止一位参会的大学校长发出这样的呼声:现行的科研经费提成合法不合理,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还真难以想象,在商业贿赂成了“过街老鼠”的当下,“科研经费提成”竟然仅被
首先,靠提成过日子还是靠薪资过日子的悖论。一讨伐“科研提成”,就有人拿大学科研人员的物质窘境说事,但问题是:造成眼下“科研经费不科研”之怪状的,恰恰是“提成式”分配的混乱。当某些教授连牙膏肥皂都纳入“提成”范畴、成了“提成富翁”的时候,“提成”到底是养人还是害民的呢?历史上看,因为特殊年代百废待兴,能搞科研和愿搞科研的人不多,加之教授们的收入偏低,“提成”有合理性,但时到今日,大学科研人员早不是农民工,不需要打一天工过一天日子,放弃建立健全合理的薪资激励机制、而死守计划行政色彩浓厚的“提成”似乎匪夷所思。 其次,科研提成与科研量化管理的悖论。与“科研提成”配套的一系列诡异规则有悖科学规律,却又“合法合理”地存在着:一般而言,在科研领域横向课题提成教多,致使不少教授热衷横向课题,而对应用基础研究兴趣寥寥;现行课题的立项、结项过于重视量化的科研提成,结果就是一些白纸黑字的学术垃圾和快餐店里的汉堡一样,蒸得快,吃得爽———这也是我们连自然科学的研究都能屡屡获“实质性进展”、让世界持续吃惊之搞笑现状的根源。也因为“提成”是和“数字”一家亲的,所以虚假论文、抄袭流弊、技术作假等使得大学科研领域暗流汹涌。 我想起中国社科院金周英教授说的一句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上天才花了多少钱?”当“最大逐利”成为绝大部分高校的科研常态和价值追求,在提成分配链中,有多少黑洞能言说清楚呢?当科研资源分配权和项目审批权过分集中、偏偏监管又暧昧失声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呼吁将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纳入公共监督,建立规范的评审机制和程序,从程序正义的高度让老百姓有渠道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及产生的效益,真正赋予纳税人对科研经费流向监管的能力和质疑的权力;此外,凡是国家各级财政支出的科研经费,应纳入财政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独立会计事务所,对科研机构实行规范的会计审计管理,承担财务审计和监督,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让“科研提成”在规范理性的科研经费编排体系中成为历史的灰色注脚吧。 ■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