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章晓鸥:上海男人与上海“老克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9:58 四川新闻网

  日前,在东方电视“文艺频道”一节目里,曾经听林栋甫描绘上海男人的精明时说:“买一斤鸡毛菜,从一角五分一斤绕到一角一斤,最后只买了半斤”,令人喷饭。实际上,苏州评弹中早就有上海男人买菜要绕三绕,即“一绕价钱,二绕斤两,最后再要抓一把”的说法。当然,无论是对上海男人的褒扬或揶揄,几乎全国的“小女人”对上海“老克勒”,却总是佩服至之,当时节目里的女嘉宾也如此称赞林先生,林先生说不敢当。

  “老克勒”是英语Color (彩色)或Class(阶层、阶级) 上海“洋泾浜”的译音读法,原指上海过着纸醉金迷的彩色生活的一些大资本家的后代。上海“老克勒”,一身质地精良、款式老派的服饰,头发一丝不乱,皮鞋精光逞亮,语调不温不火,走路不急不躁,讲的是“洋泾浜”英语,喝的是现磨的进口咖啡,听的是老式爵士乐,无论坐还是行,始终保持着身体笔挺的舞姿。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努力保持着“最后贵族”的气质。祖国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又渐渐地在上海滩显山露水,独领风骚。不过,他们不太喜欢“新天地”所谓的“怀旧情结”,倒是更喜欢淮海路“康绥公寓”等处,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还没有多大改变的环境和气氛。

  现在有人说,上海“老克勒”是“海派文化”的脊梁,这可值得讨论。如果一定要说上海“老克勒”是海派文化的活化石,那就算作活化石吧。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很强,要包容一个上海“老克勒”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可要把上海“老克勒”称为海派文化的脊梁,这就要让人笑落大牙了。脊梁是什么?脊梁是人的中枢支撑,能随便称的?如果上海“老克勒”是海派文化的脊梁,那把鲁迅、巴金、夏衍、张大千、刘海粟,梅兰芳他们搁哪儿?他们可不是上海“ 老克勒” 。就是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张恨水、郑逸梅他们也不是上海“老克勒”。文化的主体应该是民族的国家的或者说地域的,但绝不是上海“老克勒”的。就是没有上海“老克勒,我看海派文化的海味绝不会走了板,跑了调,可能还会少一些“最后贵族”的“霉味”。

  当然,无论是上海男人还是上海“老克勒”,最终,都逃不脱“上厕所,势头越来越短;看报纸,眼光越来越远”的结局。上海男人的斤斤计较的精明,已经逐渐被“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高明所替代,上海“老克勒”最终只会成为上海的老故事。(作者:章晓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