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谢风华:洪水退了,救灾贷款在哪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2:27 新京报

  日前,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在湖南等6省(区)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已经造成2540.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0.9亿元(据新华社电)。

  目前洪水已经基本退去,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作必将迅速铺开,首当其冲必须解决重建所需资金,财政自然责无旁贷,但如果银行能够应积极介入开展救灾贷款业务,那么将有力弥补财政救灾资金的缺口。

  救灾贷款并非新名词,世行和亚行都曾向我国提供过救灾贷款,只是现在的银行在商业化的旗帜下都喜欢干“锦上添花”的事,而不太愿意“雪中送炭”。

  每每灾患过后,极少看见各大银行有所动作,偶尔看见有农村信用社在当地党政压力下发放少许救灾贷款,也多是象征意义层次的杯水车薪,甚至个别还阳奉阴违,如陕西澄城县某信用社就曾发生了市领导来之前赶紧发放救灾贷款、市领导一走马上就收回的荒唐事(据《华商报》)。笔者以为,要使救灾贷款步入良性循环,还应解决三大难题。

  第一,财政应牵头建立担保体系。

商业银行不愿意发放救灾贷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贷款的有效担保不足,风险难以控制。

  洪水过后,很多灾民可谓一贫如洗,不可能有什么东西可供抵押。从资金上救助灾民主要是财政的责任,但受灾地区的财政捉襟见肘时,理应利用好现有的金融体系,考虑拨付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担保基金,并进行财政贴息,推动银行来发放救灾贷款。

  这样一来,有限的财政资金就能够发挥出杠杆作用,撬动成十上百倍的资金投入,效果远比简单地发救济要大得多。

  第二,银行应纠正经营理念偏差。银行不能够只往有钱的地方钻,而应看到灾后重建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经营契机。从国际上来看,灾后重建或战后重建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因为往往损失越大,需求就越大,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谁就可能获利最多。如这次“碧利斯”过后,灾区倒塌和损坏房屋近5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房屋肯定要重建,损失肯定要用新的建设成果来弥补,这会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银行只要经营得当,从技术上严控风险,将能获得可观的利润回报。

  第三,灾民应转变贷款救济观念。历史上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曾经用银行贷款形式替代过救灾款的发放,这些贷款大多已经核销,因此造成不少灾民认为救灾的银行贷款不用归还,甚至个别基层政府部门和干部也持这种观点。这也正是银行不愿涉足救灾贷款的重要原因。作为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体系下的灾民,必须迅速转变观念,否则也难以分享到现代金融的好处。

  据悉,“碧利斯”在湘南等地创下了历史最高水位,历史最高水位的灾害应有历史最高水平的救灾贷款来支持重建。

  □谢风华(湖南银行职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