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祖德:每次灾难都是学习机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3:26 东方网 | |||||||||
30年前的今天,唐山市的一场强烈地震,瞬间使这座100多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一片废墟,24万人在震灾中罹难。 今天新唐山已经崛起,但是人们不会忘记这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 地球上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人们能感觉到的只有5万多次,破坏性地震只有约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地震带的包围之中,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全球地震灾害史告诉我们,一次地震死亡5万人以上的地震灾害,一共发生过17次,其中13次在中国,一次地震死亡20万人以上的仅发生过4次,而这4次全发生在中国。唐山大地震就是其中的一次。 21世纪仍将是一个灾难频发的世纪。近年来,世界上火山连连喷发,地震频频发生,海啸接踵而至。我国也震灾不断,河北文定地震刚刚过去,云南盐津地震跟着就来,对一个地震灾难如此深重的国家,必须把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地震灾害都当作最好的学习机会,使相关经验和教训,能够对我们今后的防震减灾起到关键作用。 人类在大自然灾害面前是脆弱的,我们对灾害的每一点新认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上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以惨烈的灾难和成千上万因灾死难者为代价而积累起来的。多少次地震灾难告诉人们,做好灾害的预测预报防范和救灾工作,可以把地震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 首先,灾前防范远胜灾后救援。自然灾害虽然诡秘莫测,但总有端倪可察、征兆可觅。最近印尼日惹市发生的地震就是一个案例。近两年来,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强震,法国行星物理学会的专家预言,未来数月或数年,印尼将会发生第三次大地震。然而,有人却认为两次大地震已将能量消耗殆尽,数年乃至数十年苏门答腊不会有大地震发生。日惹市大地震被灾害学家不幸而言中,灾害是人类的影子,它与人类同存共在。日本灾害学家寺田寅彦说:“天灾往往在人类忘却时降临。”这一名言已被包括唐山地震在内的无数次震灾证实。这是一个血的教训。 其次,建筑物防震研究是城市防震的当务之急。上天容易入地难,正确预测、预报地震还有待于人类继续探索。因此,美国在对地震预测几次失败后,已把主要精力转向建筑物如何防震、抗震上,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一个转换思路的好创意。 再次,次生灾害不可忽视,要及时切断灾害链。大地震中,真正死于地震瞬间的人并不多,灾损往往被次生灾害放大,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次生灾害是指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它往往会形成环环相扣的灾害链,酿成重灾。地震发生时首先会引起建筑物倒塌,电线短路,煤气管折断,炉灶翻覆,火灾随之而起。震灾之后必有大雨倾盆,人和牲畜的尸体腐烂,污染江河水源、恶化大气、瘟疫相继而来。因此城市发生灾害,需及时切断灾害链,不让次生灾害发生。 第四,普及地震灾害防范知识与技能,立足于灾后的自救、互救。地震灾害发生后,除了借助强大的专业救灾队伍,灾害受体的自救互救也十分重要。如果灾害发生时获救的概率是80%,那么一天后获救的概率将降为50%,随着时间的推移获救的概率会直线下降,因此普及防范地震灾害的知识技能,组织社区自救、互救是城市救灾的首要。 自然灾害绝不是自然的,天灾八九是人祸,纵观一部灾害史,人类在每一次自然的暴怒中总是被动受灾,这并不是自然的力量总比我们强大,而是人类常常自认为比自然强大,对大自然漠视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失衡的结果,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才能取得与自然的和谐,让大自然少发怒,人类少受灾。 早报特约评论员 罗祖德 刘景 任大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