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君:“八不准令箭”何以成“鸡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6:37 浙江在线 | |||||||||
■周士君 这两天,有关审计的话题再一次喧嚣一时,不过这次不是由于够威够力的“审计风暴”所引起,而是肇因于河北沧州一位审计人员的酒后猝死。于是,审计热的关键词也由“审计风暴”、“审计清单”和“部委黑楼”,转而成为“接连招待”、“酒后猝死”和“组团旅游”了。在这里,我们不妨浏览几则媒体评论的标题,来体会一下另类审计热的其中况味
实际上,自从6年前审计署制定并发布《关于加强审计纪律的规定》(即“审计纪律八不准”)以来,“八不准”的审计戒律在不少审计机关的贯彻落实就难尽人意。而形成此番“令箭”成“鸡毛”尴尬的因素无非是: 一是《审计法》执行中打折。因为依照《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履行审计活动所需经费必须纳入预算,然而由于各地财力限制,地方政府宁可为审计机关放开“创收”的口子,也不愿将其所需经费在财政账上实报实销。于是口子一开,审计署欲借“八不准”戒律把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全然隔断的设计,便悉数泡汤了。 二是现行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审计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换言之,地方审计机关的人财物都归地方政府管辖,上级审计机关与下级审计机关的主要联系也仅限于审计业务指导上,导致审计署强调的审计纪律往往是两层皮,此也乃“八不准”在基层审计机关纷纷搁浅的体制性肇因。 于是,在各地审计机关实施“八不准”所需经费缺位的情况下,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国家审计署也照样无能为力。这样,“八不准”的版本在“量力而行”的变通或关照下,便出现了“五不准”、“三不准”甚至更惨的景况,于是“八不准令箭”在一些“山高皇帝远”的基层审计机关沦为“鸡毛”一样的摆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令箭”一旦成“鸡毛”,还有什么样的腐败不能上演呢? (来源:华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