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奥赛的“宁静”比“疯狂”还可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10:08 红网 | |||||||||
徐迅雷 有一头特立独行的狮子叫做“奥赛”,很厉害的。 在不久前结束的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浙江两名高中生胡子诚和沈才立分获金奖;然而,学子捧得金牌归,省里没有任何一个官方机构派人去机场迎接
“一盆冷水”对于奥赛狮子来说,大约也只是起到大热天凉快一把的作用。报道里提出的问题是:奥赛=利益赛?并称这是“全国性疯狂”。确实,追捧奥赛比追捧电影《疯狂的石头》要得劲。“背后的角逐”从一个奖励行为就可见一斑:宁波镇海区为了表彰沈才立为该市夺得历史上首枚国际奥赛金牌,分别奖励镇海中学30万元、沈才立1万元。而比这1万元奖金更实惠的是:沈才立同学被保送北京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奥赛的含金量就在这里。 但是,有识之士都在努力为奥赛“降温”: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中科院院士王元、中科院院士杨乐等诸多科学家都呼吁,应该让奥赛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业余活动,以制止奥赛的“全国性疯狂”。作为著名华人数学家的丘成桐,向来反对热捧奥数,因为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他说自己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一言以蔽之: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奥数”与“数学”一字之差,就是霄壤之别。 在小学奥赛被叫停之后,许多地方依然起劲地鼓励高中生去狂追奥赛金牌。得了国际奥赛金牌,学校树立了牌子,行政部门获得了政绩,学生进入了著名高校,“三赢”就这样产生了。相比于奥赛的“疯狂”,高校录取奥赛金牌得主是“宁静”的,然而更可怕的恰恰就是这个制度性的“宁静”——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对奥赛奖牌得主采取的免试入学的招生选拔制度,是奥赛的真正“指挥棒”。今年获得国际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19名中国学生中,已有15名被保送;以往各届金牌得主也大都被保送北大、清华、复旦等知名高校。“指挥棒”从来不发声,但“乐队”统统跟着它进行“大合奏”。 这些年来,部分大学有小比例的“自主”招生,这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好事,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来说,意味着不再“一考定终身”;然而,奥赛“特招”又将“一考定终身”变成为“一赛定终身”,从一个怪圈走进另一个怪圈。学校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家长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培养”奥赛冠军,与平常培养高考状元之类,殊途而同归。 “一赛定终身”是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窠臼的。相比之下,国外中学生参加奥赛是个人行为,今天报名明天参赛,得奖了蛮好,不得奖也无所谓。在美国,与没有“一考定终身”一样,没有“一赛定终身”的概念。著名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先生在《“高考”在美国》一书中,比较了中美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别: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两者本质区别在于:“考试为教学服务”还是“教学为考试服务”。当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来教学生怎样对付奥赛,这就是“教学为奥赛服务”,奥赛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应试教育的实质是“淘汰教育”,它不是以人为本——以培养人为“根本”的素质教育。去年媒体爆出三千学童作文“痛诉”严母的消息:武汉“楚才杯”五年级作文题目是《给我一点时间》,有3000名学生不约而同地“妖魔化”妈妈,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的形象,原因就是被妈妈逼着整天赶场培优、参加奥赛等等,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学习压力很大,期望妈妈给自己一点时间。母亲之“河东狮吼”,就是因为背后有奥赛之类的“狮子”。 我国是奥赛金牌大国,却不是科技强国;热追奥赛,赛出了很多“精英”,却无法化为国际顶尖学者。奥赛就是奥赛,不该成为升学的云梯。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任继长在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建议取消奥赛选拔和与高考挂钩的做法。这一建议被采纳之日,就是奥赛回归本位、不再发疯之时。(编辑:张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