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艾琳:析领导不愿“多干打基础的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16:51 国际在线

  网友:艾琳

  领导干部应该多做什么样的工作,这是考核领导干部作风与官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领导干部品格和素质的重要方面。

  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刘奇葆在全区上半年工作汇报会上说,“要带头树
立‘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抓好‘本’,务好‘实’,就是要多干多数人受益的事,多干群众最急需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有利于发展的事。”(7月27日《人民日报》)。

  在刘书记的这段讲话中,本呀,实呀,群众需要呀,有利发展呀,等等,都是可以经常听到的,每个领导在讲话中也都是经常讲到的。到是“多干打基础的事”这句话,好像已经久违了,很难听到领导们讲这句话了。

  因为,从实际情况看,从目前的干部管理体制看,愿意“多干打基础的事”的领导越来越少了。

  首先,打基础的事难出政绩。自从对领导干部“废除终身制”以来,地方一些党政领导开始变得现实、浮夸、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了,他们纷纷把目光放在了“快速致富”、“快速见效”、“快出政绩”等方面,一旦组织把其安排到某个地方担任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修马路、建广场、盖小区,不惜劳民伤财,不顾财力透支,大拆大建。城市是漂亮了,马路也宽敞了,小区更美丽了,可是,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房价不断地上涨,企业税负越来越重、其他负担也越来越重。尽管如此,每一任领导到位,想到的还是面子工程,因为,这些面子工程,能够很快地产生政绩,很快地给地方党政领导脸上争光。相反,基础工作见效的时间不仅较长,有的还很难出政绩,出成绩。

  第二,打基础的事不利于升迁。为什么领导喜欢快出政绩的工程与项目,其实,他们自己也清楚,这样做只是图个眼前的开心、眼前的欢快、眼前的利益。但是,他们无法摆脱个人利益的驱动,个人前途的诱惑。按照目前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办法,也常常把表面政绩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时,上级领导在检查工作时,其标准和目光也常常放在那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与项目上,放在那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上,很少有领导能够真正深入到群众之中,深入到社区、农村,了解真实情况,听取群众反映,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第一手的反映。只要城市道路宽敞、小区美丽、广场较多,就对地方领导大赞特赞,而对于那些重视基础工作,重视发展内涵,重视老百姓利益的地方,由于城市形象没有出现快速变化,而赞扬甚少,甚至批评,在干部提拔、任用上也很少考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地方领导重视眼前利益,而不顾群众利益、长远利益。

  第三,打基础的事没有影响。打基础的事,一般都是默默无闻的事,一些没有影响的事,甚至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但这些事往往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这些事做得再好,老百姓再欢迎、再赞美,也不会有太大的社会影响。相反,修一条马路,建一个广场,影响很大,外地来参观,领导来视察,都可以好好地吹嘘一通,好好地宣传一通。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自然就不愿意干多打基础的事了。

  第四,打基础的事在短时间内往往内难以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随着老百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群众,也往往带有了一定的功利性,很在乎某个领导出现后的轰动效应。评价某个领导水平高低,也常常会陷入到功利性项目上来,什么某个领导有魄力,修了哪条马路,哪个领导有魄力,修了什么广场,等等。而对于那些善于为一般群众做事的领导,由于他们所从事的常常是对困难群体、普通群众有利,而这部分人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形不成轰动效应。上级领导检查、视察等,深入到这些群众中去的机会往往也少。因此,做打基础的事,甚至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获得“满堂彩”。

  因此,在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地方城市环境美化了,城市的防洪能力、抗旱能力却下降了;城市的小区美丽了,城市老百姓购房的能力却下降了,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也下降了;城市的马路宽敞了,城市的失业人员却大大增加了,财政的保障功能也大大下降了;城市的广场增多了,经济的发展后劲却下降了,企业的怨言也增多了。

  因此,刘奇葆书记的这个观点,不仅点出了当前干部工作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说明刘书记准备从自己开始,踏踏实实地干一些可能为后人铺路、搭台的事。

  如果刘书记能够真正这样去做,如果每一位领导都能够像刘书记这样去想、进而去做,这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实乃大幸,对国家来说,也是大幸,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更是大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和利益;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定安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