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毕诗成: 莫要放大“34.7%的人后悔上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4:21 南方网

  ■毕诗成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上大学就是把父母的血汗钱给糟蹋了!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上学,可我念出来之后,不但养活不了他们,连自己都养不了。”日前,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却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的小赵表示“后悔上大学。”像小赵一样,近期一项调查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8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样一个“34.7%”的调查数字,笔者并不感到吃惊。在一个连“先救人还是先采访”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形成两派大加辩论的“哄客”时代,指望大家(尤其是富有颠覆精神的网民)同声说出谁的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当前的大学教育的确存在学费高、质量下滑、工作难找等问题,凭什么大家填写问卷的时候,不可以通过“后悔”的表达,抒发自己的不满之情?

  令人担忧的是,这样一个数字,在媒体报道之后,必然又要引出一个“老话题”:上大学值不值?划不划算?还要不要上大学?事实上,网络上也正是这么讨论的。笔者以为,当教育问题可以这样功利化地来讨论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危险。“34.7%的人后悔上大学”不应该被挟正义之名肆意放大,进而渲染并助长“读书无用论”、“上学后悔论”的横流。

  一段时间以来,屡有人发文章,帮大家算账:四年大学付出农家35年的收入,且难保好的回报,这样的消费“欠缺理性”,令人“忧心忡忡”。忧心当然需要,但这种看似理性的讨论,常常是以貌似正义的姿态,误导大家因噎废食,饮鸩止渴。诚然,教育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但谁心里都明白,上学不是简单的经济消费,不是做生意搞小买卖,投多少钱,就想刀下见菜立竿见影得到更大增值。如果简单以“上学四年花三万,大学毕业月工资五百”,然后得出“上大学不划算”的结论,令原本产生犹豫的贫困家庭更加迷茫,这便是进步社会的理性吗?

  大家对于“上学贵”、“就业难”等问题的重点着墨,是因为这是一个关涉亿万民众的社会难题,从建设性角度,是为了舆论监督,令教育主管者、大学校长们、地方政府等,各方以更端正的态度直面难题:控制扩招规模与学费涨幅;调整专业提高质量;加大投入,通过严格监管让有限的钱花在无限的教育付出上;全社会呵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4.7%的人后悔上大学”的矛头所向,当为“要上学”前提下,如何尽可能让一些教育悲剧承载少一些的悲情,呵护教育的良性发展,无论如何,我们的舆论也不能引导大家,用不再上学来对抗上学贵。正如有网民所说的:上大学可能后悔四年,不上大学将后悔一辈子。空以一腔“正义”热情,不负责任地助长上学无用、读书不划算的泛起,进而滋生出一批寻求“经济划算”的现代文盲,那是何其之大的一项罪过!(来源:华商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