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奚旭初:别让“民工子女班”放大城乡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8:37 南方网
   奚旭初

  海口市同济学校今年秋季打算在初二年级单独设立“农民工子女”教学班,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开教学。这一举措引发家长激烈争议,8月15日,该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家长们各抒己见,意见不一。(8月16日新华网)

  单设“民工子女班”的理由有二:一是民工子女进城后“水土不服”问题多,与城市孩子共同学习、生活的步调不一致,因而缺乏自信甚至有自卑感;二是独立编班既能对民
工子女因材施教,又能使他们避免成为“另类”而遭受歧视,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成长。 这两个理由听似有理,其实不然。 因城乡起点不同,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学习能力确有明显差距。如果说这是民工子女的“先天不足”,那么来自同学甚至老师的有意无意的偏见或歧视,更是“后天失调”。然而“先天不足”也罢,“后天失调”也罢,能靠单设“民工子女班”改变吗?

  学校单设“农民工子女班”,初衷或许不难理解,但结果恐怕又是“好心办错事”。原因就在于此举实际上是凸显了在城市背景中民工子女的角色身份,放大了城乡不平等差距,强化了对民工子女的偏见或歧视。如果说混合编班,是个别孩子受歧视,是有时受到歧视,那么单独分班,则是整个班受歧视,每时每刻受歧视,给民工子女的边缘化在推波助澜。学校发现办了错事,自然可以推倒重来。但是这个错事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也能挥之即去吗?更何况,在一个充满歧视的环境中,心灵受到伤害的决不只是民工子女,即使是城市孩子,又何尚不是受害者?所不同的只是两者因为受害形式的区别,人格的扭曲反映在了畸形的形态差异上。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校园里,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获得“双赢”。其实,民工子女身上有许多金子般闪光的东西。他们虽然物质上很穷,见识也没有城市孩子广,但他们的吃苦耐劳、勤奋朴实恰也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学校应做的是循循善诱,让民工子弟的优秀品质成为城里孩子的精神财富,让城里孩子的知识优势成为帮助民工子弟求知的阶梯——有了这个标准的牵引,则不仅不会使民工子弟产生失落感,也能让城里学生悟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优越感;不仅会促使城里孩子丢弃“排外歧视”,也能使民工子弟获得归属感。而学校中的这种水乳交融的和谐,不也正是

和谐社会的一个风景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