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桑美”是一张灾难预警的考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15:33 大河网 | |||||||||
温州54万人躲避桑美引发讨论,精确度成监测瓶颈。“桑美”登陆后,受灾的主要是苍南、平阳、文成和泰顺四个县。但温州在这四个县之外,其他三区两市两县共转移了近25万人。其中鹿城区七都岛以及龙湾区灵昆岛,进行了全部居民集体转移,但是两地都没有遭受台风袭击。(8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温州54万人躲避桑美引发讨论 精确度成监测瓶颈)
据说 “桑美” 是半个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重创了闽浙两省。在人命关天的自然灾害面前,政府对民众的生命安危保持足够的警醒是可赞的,但良好的目的正义不能掩盖程序失范的伤痕——当大规模群众转移并没有遭遇台风袭击的时候,职能部门必将遭遇双重风险:一是政府威信的边际效应递减,难免有老百姓把今次的“转移”做了“狼来了”故事的新版证据,使得下一次灾难的组织秩序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二是对政府作为的不信任,在“我们现在的准确预报水平发展很快,甚至比美国、日本的水平都高”的现实语境下,大规模预报失准会产生一种负性的“晕轮效应”、导致流言式数据的揣度,给政府的数据性工具蒙上民意的阴霾。 “桑美”是一张灾难预警的考卷,如果心存侥幸,以概率论的可能抵冲生命的风险,难免乱中出错。“灾难预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印度洋海啸这场“天灾人祸”之后,全球都开始着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整饬,正如我们的专家所言:中国的灾难预警缺的不是钱,更不是技术,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灾难的清醒。我们不妨来算一笔帐:据温州地方媒体报道,“温州市10万党员干部投入转移,为了动员村民撤离,一些乡镇还发放了安置金。每转移每一个人,政府付出的成本是100多元”,仅党员干部转移成本就1000多万,而“多要素自动站一个站点建设成本是10多万元,每年维护费用是1万元”、 “一个潮位站成本需要250万,每年的维护费用在几万元”……现实是关于这些站点的建设 “目前只有中央财政拨款,让地方财政支持很难”——问题是,“大转移”中的地方财政的慷慨激昂的,所埋单的巨额成本从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哭穷叫屈,怎么偏偏是那些相对小数目的站点建设就“支持很难”了呢?公共财政的投入是如何算的效益帐啊——是宁可在失误中高成本“交学费”也不愿低成本“补羊圈”吗? 倘若说,救灾是事后诸葛,减灾才是釜底抽薪啊。据《Sigma》杂志记载,2005年灾难事故导致了97000多受害者遇难,灾难所造成的直接财务损失超过2300亿美元。从灾难发生频次看,禽流感、台风、洪水、干旱在我国一些地区此起彼伏;从我国社会财富分布看,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灾害脆弱区。灾难的“放大效应”和“灾难经济的多米诺”对政府“灾难预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桑美”是一张灾难预警的考卷,考验我们尚在成长中的预警理念:有一些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但有一些事情可以由预而立、并可以努力做得更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