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毛建国:创新少年何以遭高考逆淘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0:49 四川新闻网

  山东学生潘立群曾获得过中学生创新国际大奖,有着“创新少年”的美誉,然而在今年的高考中却因为成绩不理想,只有填报专科院校的资格,在其他十余家知名院校对他关闭本科大门的时候,山东大学在最后关头破格录取了他。(9月11日《生活日报》)

  我们应该为潘立群感到庆幸,我们更应该为山大的“不拘一格选人才”而叫好。但是种种庆幸、叫好,掩不掉一丝担心,那就是其他“创新少年”怎么办,他们有潘立群这样
的幸运吗,他们会碰到山东大学这样慧眼识才的高校吗?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创新少年们前途堪忧,他们遭受着高考的“逆淘汰”。

  与同龄学生相比,他们更富有创新意识,更具有独立主见,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到了创新、科研上,从而导致了他们在基础功课学习上的投入不足,结果在高考时分数往往不及同龄学生。这是他们创新的代价,这一代价本应由高校给其补偿,但大叹现代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差的高校,却一次次做着与其言论不符的行动,在面对创新少年时,往往断然关上大门。

  分数不代表能力,推行素质教育不能只看分数,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高校比谁都懂,可他们却“知行不一”。我们看到,高校愿意为体育明星开“大门”,愿意为文艺明星开“后门”,但鲜有人愿意为“创新少年”留一道“偏门”。其中玄妙让人不解。细细剖开来看,无非是因为文体明星更具有轰动价值,更具有炒作价值。

  潘立群发明的可解决交通中色觉障碍的交通信号灯,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2006年度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中,获得“最佳国际项目奖”,据悉,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此项赛事最高奖。这样的学生应该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开出的“绚丽花朵”,这样的学生应该是承载民族发展的“希望之星”,这样的学生应该是高校追抢的“香饽饽”。但,这样的学生都被高考“逆淘汰”,无疑让我们对学生的创新之路表示担忧。

  高考决定学校教育方式,决定学生求学思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不可能要求高校招生一步到位,直接与国外高校招生接轨,但是在大范围按分数招生的情况下,也应积极运用自己掌握的一定自主招生权,给创新少年、给特长学生一个成长的空间。

  潘立群被录取了,更多的创新少年怎么办?在潘立群的母校,学生家长表示,“在目前情况下,不靠分数而通过其他方式进入高校还没有一条正规的途径”,因此不敢冒险让孩子发展特长。如果特长少年的录取有“一条正规的途径”,那么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学生、学校选择“特长之路”,这无疑会推动素质教育,无疑会改变当前很多不合教育规律的东西。毛建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