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拼时间换成绩的学习模式何以受追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08:52 长城在线 | |||||||||
早上5时起床去学校上早自习,晚上近22时才到家,然后再做作业至23时甚至更晚,这是河南一名初中生的作息时间安排。为此,有学生家人致电中国青年报社希望能够关注这种状况。记者调查得知,从初中开始就“拼时间换成绩”的现象在河南省很普遍,很多孩子都有着同样的作息时间表。(《中国青年报》9月18日) 其实,何止是河南!“拼时间换成绩”现象,早已经成为在全国广大城乡大受追捧的
稍谙教育规律便可以知道,“拼时间换成绩”固然或可收一时之功,但这种类同于体育训练中“魔鬼训练”的方式,事实上却是一种最笨的办法。工作之便,笔者曾与不少一线教师探讨过这个问题,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坦言:其实就当前初中课程的难度和量来说,原本不必如此过度的教学和练习。如果教师能够尽心尽力,把握好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善加引导,对练习题进行精选,孩子们原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作些课外阅读,发展个人兴趣。如果初中的知识内容就需要学生从早晨5点努力到午夜,那么,难度更大一些的高中课程又将如何?大学课程又将如何?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贻害无穷的办法。睡眠不足,孩子们身体发育就会受到影响;长期被无味的作业困扰,他们就不会快乐、就可能厌学,而且也少了许多发展其他兴趣专长的时间和机会。曾有一名电视台记者与笔者谈及此类现象,其回顾道:从小学到初中,她都是在本市一所著名严格、作息时间卡得很死的学校就读,当时考试成绩一直数一数二。但到上高中后学习兴趣便锐减;等到上了大学更是再也提不起什么兴趣,乃至看到书本便有恐惧感。所以现在她虽然内心非常渴望再学习深造,但尚不足三十岁的她,却迟迟没有再拾书本的勇气。其深有感触地说:都怪小时候“用劲用过了”。 的确,无论对于学生的身体成长、心智发展,还是长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潜力,“拼时间换成绩”都如同体育中的“魔鬼训练”一样,是一种揠苗助长、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恶劣方式。这种方式,令孩子们学而生厌,称其“毁”人不倦,是对孩子的折磨摧残,决非言过其辞。 这么一种变态的、弊害无穷的方式,何以会成为一种流行?普遍将这种现象的发生归咎于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具体说来就是“应试教育”和“竞争法则”:要想出人头地找一份好工作,就必须考上一所好大学,要想考上好大学……于是,甚至从小学开始,许多孩子“就像一只被蒙着眼推磨的驴子,在既定轨道上不停地往前走”。 这种归咎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这种理解并不全面,甚至只是一种表象的理解。因为应试能力高低并不与练习做得多少成正比,单从教育规律上说,“拼时间换成绩”并无站得住脚的理由——而且从以上分析可知,这多半还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 全面看来,“拼时间换成绩”实际是诸般教育弊端的“总症候”。首先,这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关。在择校风影响下,当前有些中小学校无度膨胀,很多教师都教了多个班级许多学生,导致“因材施教”已经近乎空谈,只能在少数学生身上偶一试之。 其次,与许多学校领导者并非真正的教育家有关。在教育家的眼里,“拼时间换成绩”是事倍功半的笨办法。然而,在愈发官僚化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者那里,由于对教育科学并不坚信,就只能被反科学的“潮流”裹挟:其他学校都耗时间,自己学校如果放松了,总是不放心。 再次,这也与教师师德水平、教学能力的滑坡有关。正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所言:从教师的角度看,“拼时间换成绩”又有至少三种原因,一是教师信心不足,教学难以抓到重点,只好用大量的练习弥补;二是与其他学科竞争,部置的练习越多,学生在本科所用的时间就越多,考试成绩自然就会好一些;三是与回扣有关,许多练习题都是教师派发或指定购买的卷子,学生写得越多,回扣就越多。这三者,都可以归结到责任心或师德方面。 可以说,要改变“拼时间换成绩”的恶劣世象,除了教育的应试体制需要改革外,更应该首先致力提高教育从业者的道德水准和业务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