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琨:砸向不动产的财富模式堪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0:06 南方报业网 | |||||||||
一国财富模式,决定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力。当欧美人的财富选择了集中投向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从而创造出日益强大的跨国公司,已然控制了资源的全球分配走势时,可怜的中国人却一窝蜂地选择了不动产财富模式,结果日益沦落为给跨国公司输送利润的机器!中国经济虽然快速增长,却没有能够成长起世界级大公司和世界级企业家,更没有相同幅度地提升中国人的福利层次。这个冷峻的现实与我们财富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被人忽视。
一个人、一个公司或一个国家,所能够支配的东西归根结底不会超过你所拥有的。当一个国家在广场、门面工程、不动产上花的时间过多,他们花在生产、工艺、技术、研发上的时间就必然有限。 根据建设部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其中,上海为33.07平方米,北京为32.86平方米。而日本的东京只有15.8平方米。东京的人均GDP超过3.5万美元,上海、北京人均GDP刚超过5000美元,而居住水平却早已是东京的2倍!我们有理由作出判断,我们的居住条件超出了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 构成一国和一个地区竞争力主干的只能是在区际和国际间流动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当一国居民把财富都凝聚在住房上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居民就危险了。因为靠这种方式积累的财富,只会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创造重要市场,却不会给自己的长久竞争力增添砝码,反而会直接削弱竞争力。 后果开始显现。许多跨国公司因为房价太贵,准备撤离上海。而且我们的能耗指标迅速攀升。从生产要素全球一体化配置的视角来看楼市价格,就有了一种危机感。 1980年,邓小平把住房改革提上议程时,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不到4平方米,上海平均2平方米。邓小平当时提出到2000年要达到小康居住水平——人均8平方米。可是发展远远超出总设计师的预测,2005年底,我们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经是26.11平方米了,超过了当初设想的3倍。一种对住房需求简单化的理解,使我们错把简单市场化当成了万能的解药。在扭曲的住房市场中,住房需求被严重误导了。 日本人不是天生就喜欢龟缩在笼子里的,韩国也早就规定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住房,而一种浮躁的、封闭的小农意识,左右了我们的舆论和导向,使得我们把所有的财富都往住宅上砸。这样的整体结果,必然是降低中国公司的竞争力。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作者:王育琨本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