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舒文:选秀泛滥已成为社会公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0:37 浙江在线

  中国的2006年堪称“全民选秀年”。几乎每一个晚上,只要打开电视,你都可以见到五花八门的选秀节目,比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少林寺也不甘寂寞,推出“功夫之星”的选秀,一时间好不热闹。

  “全民选秀年”的到来直接得益于2005年“超级女声”的空前成功,它营造了一场宏大的娱乐盛宴,吸引了全中国男女老少的目光。知识分子们更是从中读出了娱乐之外的意
义,有人认为它改变了中国电视文化的未来;有人说它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内敛性格,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更高一层的则从中看到了宪政精神。

  表面上看起来这也的确是一个多赢的娱乐模式:电视台提高了收视率,电信运营商获得了高额的短信收益,而选手们则得到了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如果表现足够优秀,还可以一夜成名。然而,过犹不及,当某种娱乐形式成为一种全民运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索其背后深层的原因以及其潜在的危险。

  选手们参与选秀的动机很多,有的仅仅是为了娱乐一把,有的是为了亲眼看看某位偶像评委,有的只是为了锻炼一下自己的胆量,而更多的则是为了能够一举成名。为此,有的人变成了“选秀专业户”,从一个赛场跑到另外一个赛场,有的甚至到了现场还没反应过来参加什么比赛。

  某种程度上看,选秀是商业机构之间的一次“合谋”,它们抓住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挣得个钵满盘满。其实,在西方,选秀节目虽不少见,“

超级女声”模仿的就是“美国偶像”,但不管是美国或欧洲,选秀节目都并不像中国这样俨然已成全民运动。尽管“美国偶像”这样的节目大受欢迎,但观众仅将它们看成是娱乐形式之一,而不是获取名利之阶梯。

  这与社会的成熟度有关。在一个成熟的社会,成才的路径是多元的,对于成才的评价也是多元的。在欧美社会,年轻人成为了一名技工或船员并不被认为“没出息”或不成才,而在当下中国,社会并没有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在许多人眼里,成才似乎就是当官、发财或当明星。于是,媒体经常报道,许多高级技工的职位无人应聘,而大量大学毕业生却失业在家。

  从这点看,国人的成才观和社会心态亟待改变。如何改变?笔者认为,最起码的一点是需要扼制这种浮躁心态的膨胀。可惜的是,当下这种泛滥的全民选秀与此背道而驰。一方面,一些青少年正在认同“走捷径”观念,进而荒废了学业。笔者有一位亲戚,成绩不错,在一所省重点高中就读,可到了高二,突然不想用功了,一心只想考艺校,问原因,她说这是一条成才捷径,不需要学那么多文化课。另一方面,全民选秀的泛滥给大量参与者造成巨大伤害。很多家庭为奔赴各赛场、赛前培训、化妆、拉票,花费巨大,甚至倾家荡产。

  选秀泛滥实际上已成了公害,纠正这股逆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电视台提高收视率无可厚非,但同时,作为最重要媒体之一,电视台也是社会公器,理应正面引导。选秀节目本身,更需要规范化,注入一些更积极上进的因素。如果一味跟风和粗制滥造,它只能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从而导致自身的没落,也不太利于整个社会向成熟化的方向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