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余世存:宋恕的“人荒”之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16:06 新世纪周刊

  -余世存

  关于华夏文明的猜想,宋恕、夏曾佑曾问过:"神州长夜之狱,谁人之过?"这种猜想,在近代史上,自龚自珍以后,到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五四诸贤,都提供过答案。这些答案貌似不同,实际上异质同构。夏曾佑就说过,自己把神州长夜数千年的责任归罪于荀子,康有为归罪于刘向、刘歆,宋恕归罪于叔孙通、董仲舒、韩愈、程朱,其实没什
么差别("实则无不同也!")。

  这是晚清以来我国读书人史观的重大特征之一,即他们开始反思中国时,无论他们如何解说中国史,价值判断却出自一种退化史观。在东西文明相遇的坐标里看自家的历史,他们承认自家的落伍退化。而宋恕是近代中国退化史观的集大成者。

  宋恕出生于温州平阳一个耕读之家。宋家有良田两千来亩,宅旁有花园、假山,号称当地首富。宋幼年多病,体质羸弱,但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出语不凡,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浙东学派的大学者、当过朝廷讲师(侍读学士)的孙锵鸣慕名来访,跑去跟他对对子,孙出上联"治国平天下",宋恕对"吟诗工画图"。孙见宋恕出类不凡,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孙家的玉海楼藏书10万卷,是当时国内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宋恕有此造化,学问自然深厚有根。1877年后,宋恕随孙锵鸣出游上海、南京等地,对世界大势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加发奋读书,希望从中找到御侮排外振兴国家的药方。

  宋恕曾说,他长大成人后,读了李善兰、冈本监辅、冈千仞以及郭嵩焘的文字,知道西方政教风俗几近于唐虞、三代,不禁感慨孔圣人的理想竟在海外实现了。他还回忆说,在他20岁时,读了欧阳修"日本刀歌",才晓得我们先人的大道居然出现在日本国。1897年12月,宋恕对朋友说:"中国事事不如古,宜也,治化不日进则日退,故无怪我国之好古。"他得出结论说,我国汉以后的儒学实为"阳儒阴法"之学,"儒家宗旨,一言以蔽之曰'抑强扶弱';法家宗旨,一言以蔽之曰'抑弱扶强'。"

  宋恕说,中国要想复兴,必须复教,即恢复孔孟之义。但这种复教,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克己复礼,宋恕对儒家典籍并不尊重。《春秋》是集中阐述儒学要义的一部儒学经典著述,《易经》也是孔子极为推崇的儒家经典。宋恕却说:"王介甫谓'《春秋》为断烂朝报',天古卓识!余尝谓'《周易》为古雅庙签',与介甫语无意成一巧对。"

  有人认为,宋恕同时代的变法家很少能站在与生活世界等高的共同体上思考全球秩序,也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宋恕认识到秦汉以来的中国政制是反人类的。但对宋恕来说,如此认知,并不必然地全然否定我们的儒家文明,也不必变本加厉地抱持儒家原教旨主义。宋恕晚年对朋友说过,夏曾佑贬孔太武断,康有为尊孔也太武断。在他眼里,孔子是一叙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原理,并且向往天下大同的大志士。

  宋恕说过,庄子曾以为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心死,他老宋则觉得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人荒。心死了,流再多再久的血也无动于衷;没有人了,走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一个人才。宋恕在我国近代史上特殊的时期,甚至说是豪杰之士辈出的时代,却有"人荒"之叹, 跟王照的话如出一辙("中国之大,竟寻不出几个明白的人,可叹可叹!")这大概也反映出他们的某种局限性吧。

  宋恕的感慨也跟英国人密尔的著名问题惊人一致:"这片土地上还有人吗?"这也是宋恕看重历史的原因,历史学家罗志田承认,"宋恕对史学的重视远超过当时其他人"。宋恕给后世人的经验是,学子应用六分之一时间读经、子、集书,而用六分之五时间读史书。他的女儿11岁时才开始识字,每天识40字,且解释字义,用《十三经集字》一书,半年后她就能读小说《三国演义》。她读《左传》后就能写几百字的东西,又读《国语》、《史记菁华录》、《御批通鉴辑览》,以至于宋恕的女儿一时在士人中享有盛名,杭州求是书院总理陆太史对宋恕说:"令爱才名久满此间。"1903年,宋恕在上海,认为上海的才女都不及宋昭,说,"合上海及留学日本诸女学生,殆无一人可望瑶之肩背。"

  一代大师,救国不成,教女倒有大成,也是很有意思的事了。关于华夏文明的猜想,宋恕、夏曾佑曾问过:"神州长夜之狱,谁人之过?"这种猜想,在近代史上,自龚自珍以后,到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五四诸贤,都提供过答案。这些答案貌似不同,实际上异质同构。夏曾佑就说过,自己把神州长夜数千年的责任归罪于荀子,康有为归罪于刘向、刘歆,宋恕归罪于叔孙通、董仲舒、韩愈、程朱,其实没什么差别("实则无不同也!")。

  这是晚清以来我国读书人史观的重大特征之一,即他们开始反思中国时,无论他们如何解说中国史,价值判断却出自一种退化史观。在东西文明相遇的坐标里看自家的历史,他们承认自家的落伍退化。而宋恕是近代中国退化史观的集大成者。

  宋恕出生于温州平阳一个耕读之家。宋家有良田两千来亩,宅旁有花园、假山,号称当地首富。宋幼年多病,体质羸弱,但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出语不凡,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浙东学派的大学者、当过朝廷讲师(侍读学士)的孙锵鸣慕名来访,跑去跟他对对子,孙出上联"治国平天下",宋恕对"吟诗工画图"。孙见宋恕出类不凡,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孙家的玉海楼藏书10万卷,是当时国内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宋恕有此造化,学问自然深厚有根。1877年后,宋恕随孙锵鸣出游上海、南京等地,对世界大势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加发奋读书,希望从中找到御侮排外振兴国家的药方。

  宋恕曾说,他长大成人后,读了李善兰、冈本监辅、冈千仞以及郭嵩焘的文字,知道西方政教风俗几近于唐虞、三代,不禁感慨孔圣人的理想竟在海外实现了。他还回忆说,在他20岁时,读了欧阳修"日本刀歌",才晓得我们先人的大道居然出现在日本国。1897年12月,宋恕对朋友说:"中国事事不如古,宜也,治化不日进则日退,故无怪我国之好古。"他得出结论说,我国汉以后的儒学实为"阳儒阴法"之学,"儒家宗旨,一言以蔽之曰'抑强扶弱';法家宗旨,一言以蔽之曰'抑弱扶强'。"

  宋恕说,中国要想复兴,必须复教,即恢复孔孟之义。但这种复教,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克己复礼,宋恕对儒家典籍并不尊重。《春秋》是集中阐述儒学要义的一部儒学经典著述,《易经》也是孔子极为推崇的儒家经典。宋恕却说:"王介甫谓'《春秋》为断烂朝报',天古卓识!余尝谓'《周易》为古雅庙签',与介甫语无意成一巧对。"

  有人认为,宋恕同时代的变法家很少能站在与生活世界等高的共同体上思考全球秩序,也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宋恕认识到秦汉以来的中国政制是反人类的。但对宋恕来说,如此认知,并不必然地全然否定我们的儒家文明,也不必变本加厉地抱持儒家原教旨主义。宋恕晚年对朋友说过,夏曾佑贬孔太武断,康有为尊孔也太武断。在他眼里,孔子是一叙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原理,并且向往天下大同的大志士。

  宋恕说过,庄子曾以为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心死,他老宋则觉得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人荒。心死了,流再多再久的血也无动于衷;没有人了,走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一个人才。宋恕在我国近代史上特殊的时期,甚至说是豪杰之士辈出的时代,却有"人荒"之叹, 跟王照的话如出一辙("中国之大,竟寻不出几个明白的人,可叹可叹!")这大概也反映出他们的某种局限性吧。

  宋恕的感慨也跟英国人密尔的著名问题惊人一致:"这片土地上还有人吗?"这也是宋恕看重历史的原因,历史学家罗志田承认,"宋恕对史学的重视远超过当时其他人"。宋恕给后世人的经验是,学子应用六分之一时间读经、子、集书,而用六分之五时间读史书。他的女儿11岁时才开始识字,每天识40字,且解释字义,用《十三经集字》一书,半年后她就能读小说《三国演义》。她读《左传》后就能写几百字的东西,又读《国语》、《史记菁华录》、《御批通鉴辑览》,以至于宋恕的女儿一时在士人中享有盛名,杭州求是书院总理陆太史对宋恕说:"令爱才名久满此间。"1903年,宋恕在上海,认为上海的才女都不及宋昭,说,"合上海及留学日本诸女学生,殆无一人可望瑶之肩背。"

  一代大师,救国不成,教女倒有大成,也是很有意思的事了。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