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越:国内出版社别跟着诺奖屁股后面追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0:07 新京报 | |||||||||
最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经颁布,国内文学界几乎无一例外一片茫然,其实自2001年以来的诺奖得主除了2002年的凯尔泰斯算得上是真正的冷门外,其他几位在各自的语种里都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出版社在获奖前的极端冷漠和获奖后的热烈追捧其性质完全一样,那就是对文学本身缺乏重视。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期颁发,得奖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内又让
撇开种种争议不谈,中国作家和文化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倒是能反映不少问题,可以成为文化界透视自身的一面极好的镜子。 就以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的所谓“冷门”说为例。最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经颁布,国内文学界几乎无一例外一片茫然,从2001年的获奖者奈保尔到2002年的凯尔泰斯、再到2003年的库切、2004年的耶利内克莫不如此(去年获奖者品特要好点,因为他幸运地跻身于一个颇热闹的群体——荒诞派戏剧,不过另一方面国人也倔强地表露出对戏剧的怠慢,一年过去了还没有见到品特的戏剧集中译本,和库切、耶利内克获奖后国内出版社热烈的追捧有天壤之别)。没法不茫然啊,这四位作家得奖前在国内出的小说集只有区区两部,可是奈保尔十多年前出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只印了1500册,在他得奖之后还可以在广州的一些书店方便地买到;库切的《耻》倒是在2001年就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可是在国内毫无影响,也没有多少人看过;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几年前也译成中文,但阴差阳错竟然一直没有出版。 帕慕克是大热又如何,到现在国内也才只有一本《我的名字叫红》的中译本,而且是在帕慕克成为全球瞩目的新闻事件主角的前提下。 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的诺奖得主除了2002年的凯尔泰斯算得上是真正的冷门外(他获奖前只有两部小说被译成英文),其他几位在各自的语种里都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奈保尔、库切是布克奖得主,而且一直是得奖热门人物,耶利内克在德语世界也几乎席卷了所有重要奖项,她的小说在获诺奖之前就已经被译成了23种语言。他们在内地的默默无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出版界对于西方当代文学太不敏感。而在台湾地区,这几位作家早就有多部(奈保尔有三部,帕慕克有四部,库切更有六部之多)作品推出了繁体字版。内地出版社在他们获奖之后的趋之若鹜,多少令人感到“世态炎凉”。以耶利内克为例,在她得奖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她的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中文版,而且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大量糟糕至极的翻译。其实在我看来,出版社在获奖前的极端冷漠和获奖后的热烈追捧其性质完全一样,那就是对文学本身缺乏重视。这些出版社完全放弃自己对文学品位的判断,把自身降格为商业利益的简单追逐者。 话说回来,中国读者能通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号召力,看到一些当代的外国优秀作品毕竟是一件好事,可以想象帕慕克也很快会有更多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可是出版界如果缺乏自己独到的文学眼光,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人云亦云,终究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凌越(广州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