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优质大学的产生不用靠政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4:15 中国保险报 | |||||||||
2006年10月12日,在北京大学开幕的“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论坛”上,北大校长许智宏透露,北大正酝酿在现有的5%的基础上提高自主招生的比例,以满足大学对于多样性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许智宏坦言,江苏等省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即2008年江苏省考生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同时,高校录取考生将有三个依据,一是语数外三门的高考成绩,将起到主导作用;二是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中的成绩;三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包括思想品德等六个方面──作者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
许智宏表示,中国的优秀学生太多而优秀的大学太少,这种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是影响高考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但他接着提出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却是南辕北辙的,他说:“国家应该在各省重点培养一批优质大学,让更多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优质的大学。” 就以全国各地都在普遍实行的重点中小学制度为例,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造成优秀的学生太多而优秀的中小学太少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原因,恰恰就是重点中小学制度本身,它一方面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竞争的不平等,既抑制了重点中小学改革进取的积极性,也抑制了普通中小学积极进取的空间;同时,它也使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趋向单一,极大地抑制了人才的自由发展空间。如果大学也采取类似的制度,如许智宏希望的那样在各省重点培养一批优质大学,那样只会重蹈重点中小学制度的覆辙! 事实上,今日中国之优质大学缺乏,重点大学制度本身也难辞其咎!国家大量极为稀缺的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向重点大学倾斜,重点大学仗着政策优势,在大学改革上不思进取,却在硬件建设上极尽奢侈浪费!而普通大学特别是民办大学则不仅得不到足够的财力支持,甚至在政策上也处处受到限制,连民办大学的产权还得不到保障,在专业学科设置、学位授予权利等问题上也与重点大学甚至普通大学不能一视同仁,简直就是后娘养的。 因此,优质大学的产生,靠的不是政府的重点投入和政策,而恰恰是国家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学竞争制度,让各类大学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自由竞争!后者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而且,不论是中国过去的大学历史还是国际上成功的大学经验都表明,私立大学的普遍发展和发达,才是优质大学大量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不论从自由竞争的必要还是从政府投入的有限性来看,建立一个自由、公平的大学制度环境,比政府加大投入和重点投入根本得多。任何政府都不可能用有限的财力来满足无限的优质教育需求,而且一国的教育投入,绝大部分本应用来保障基础的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均衡与平等! 但一旦自由、公平的大学竞争秩序得以建立,则会有大量的民间资本以各种慈善、非慈善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今天的大学教育,无论从师资、生源还是资金流向上都已经高度国际化了,国际上一个有竞争力的大学,其资金的来源绝大部分都不是来自政府,也非来自学费,而是来自国际资本的投资和资助。今日中国虽然并不富裕,但中国企业家的赞助款已开始投到欧美大学了!为什么不投国内而投国外?因为他们从那些大学身上看到了人类未来和希望。中国的大学有这个本事,一样会吸引国际上的企业家慈善家的眼光的。中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而且像李嘉诚这样把慈善当作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的顶级富豪正越来越多,只要我们的大学在吸收优质生源、保障贫困阶层的入学机会、促进社会公平等问题上有作为,社会资本向这些领域倾斜是不难预料的。 另外,北京大学要提高自主招生比例我赞成,毕竟人才是多样化的,所以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应该更加多样化。但我还是要给北大一个建议:在考生比例公平的基础上实行自主招生,将是最大的公平,也最有利于北大招收到最优秀的学生。道理很简单,诚如研究已证明的:人才的比例在不同人群中却是大致相同的,而任何一种考试都存在天然的不公平。比如,英语和艺术特长对农村考生就极不公平,但英语和音乐考零分的农村某考生,可能优秀程度丝毫不亚于甚至高于这两科得满分的考生。许智宏也说,中国近千万的考生成为高校扩大自主招生比例的最大难题;面对近千万的考生,如何遴选也是让高校深感头痛的问题。很多高校一般将自主招生名额给重点中学,这对于普通中学的优秀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那么,我有个建议,最公平的也是最科学的办法就是先按考生的同等比例给出招生名额,在这个名额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的考生,采取不同的考试策略。这样做,既可以将各地最优秀的学生一网打尽,又可以使北大等重点大学从多年来的“重点大学地方化”(即招生名额大量向学校所在地的大城市倾斜)泥淖中“芙蓉出水”一世清白。(童大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