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朱四倍:警惕实名制依赖背后的父爱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09:22 金羊网-新快报

  朱四倍

  “信息产业部正拟加强对博客的管理。”据消息人士透露,信息产业部已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开展“博客实名制”的研究,研究成果将提交信产部供决策参考(《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19日)。

  在手机实名制即将实施的情况下,博客实名制也呼之欲出。实名制似乎成了公共管理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论管理什么事务,公共管理者下意识的思维就是实名制,好像一施行实名制,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难道实名制真的就是灵丹妙药吗?如果真的是,公众为什么对此并不感冒呢?

  君不见,实名制至少有如下几种:储蓄实名制、

证券账户实名制、高校BBS实名制、QQ群群主实名制、上网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献血实名制、娱乐场所实名制等,这些要么已经施行,要么已经引起公众的反感,可以说,公众已经被实名制所“围剿”。但这种图景是福是祸?恐怕孰难预料。不过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什么公共管理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实名制而非其他?为什么公众并不是很愿意接受实名制?公众和管理者思维与管理手段的背离昭示了什么?

  笔者以为,实名制成为一种流行的管理方式,有着鲜明的技术和文化困境。从深层次上说,政府父爱主义是催生实名制的重要因素。40多年前,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父爱主义,是怎样通过软预算约束,培植了厂商的投资饥渴和囤积倾向,制造了短缺经济现象。

  在我国,“管你,是为你好”就是政府父爱主义逻辑的体现。从传统的父母官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大包大揽,我们内心里一直习惯于作为子民,向往和接受政府的照顾。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亲自参与经济活动的少了,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干预监管的屡见不鲜。这种家长般的善意意志在政府的监管活动中随处可见。但是,当下的社会需要政府的这种父爱主义逻辑吗?

  可以说,实名制在侵蚀公众权利的同时,也无法获得公众的尊重。对于一种制度来说,如果不被公众认同和信任,不但无法取得合法性,而且加重社会运行成本。父爱主义逻辑昭示了实名制还未出生就有夭折的危险。

  博客不是第一个采用实名制的领域,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必须明确,实名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它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消极后果。那么,警惕政府父爱主义催生实名制崇拜,就应成为一种公共选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