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姜泓冰:面对被“消费”着的鲁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4:58 四川新闻网

  坐在上海的一间咸亨酒店里,下到绍兴护城河上的乌篷船里,都曾想到过一个念头:“鲁迅”这个名字,如果按照时下的流行,拿去做回“无形资产评估”的话,该值多少钱?

  问一位绍兴人:有没有过估计,这些年来,“鲁迅”为绍兴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对方笑着摇头,说:“肯定很多,只是无法统计。”

  在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日子里,这问题多么庸俗。先生泉下有知,是会冷笑自嘲,还是感慨愤怒?

  然而似乎,近些年来,这正是我们“怀念”和亲近一切历史文化名人的方式了——“想念”的程度与仪式的隆重规格,取决于他拥有多大的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的号召力。更直截了当地说,便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化成多少外汇与人民币。于是,有人被利用得体无完肤,硬要平地修起座“故居”来纪念,有人被冷落到拆房坍屋也无人过问。

  我们有几个地区为争执孟姜女、

梁祝传说而闹得不可开交的;有刨开座古墓,就捕风捉影附会成皇亲名流、拔高到“惊人发现”的;更常见的,则是祭出某某故乡的牌子宣传招商,或者举办“某某文化节”,注册某某牌产品。一句话,名人一律被视为资源,凡资源者,总要用各种方式物化以提供消费,区别只是巧妙些或者庸俗些罢了。

  名人成为消费对象,也并不就十分可恶。但可怕的是,除了消费,鲁迅已是不少人完全无从想起的名字。事实上,从极“左”年代的拔高和扁平化,到现在的商业性开发,对于这位伟大的思想者,70年来,我们的解读似乎总是过分功利化和残缺的。除了少数研究鲁迅的学者外,有多少人了解真正的鲁迅?鲁迅留下的思想财富又有多少被真正继承和发扬了——尽管,70年后,他所指斥揭示的种种弊病,在我们这个民族中间依然存在;他发出的痛喝呐喊,今天听来依然让人警醒。

  消费的文化里,一味推崇的,必是所谓闲适与情调,而不是硬骨与精神。所以,这些年来,周作人、林语堂、张爱玲一路走热,“鲁迅”却是冷的。但看周作人的人生选择,再读鲁迅先生的

散文,却分明发现,闲适、情调得久了,人生的境界难免低狭;以民族大义为业者,横眉冷对的底下,往往是更深挚动人的情怀。

  然而,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还在读鲁迅的书吗?70年之后,中国人对于鲁迅,是否知道的仅止于一个名字,甚或只有“鲁迅酒”和“咸亨酒店连锁”?

  10月17日,是巴金先生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70年前,鲁迅先生的葬仪上,他是扶棺的年轻作家之一。从鲁迅到巴金,从“呐喊”到“随想录”,这是我们无法消费也不该耗散的“民族魂”……(姜泓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