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厦大校长开高尔夫课原为挽救社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6:47 新华网 | |||||||||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没想到,10月15日他提出的高校精英教育观,仅由于涉及开设高尔夫球必修课而掀起轩然大波。朱崇实18日回应说,没有精英教育的社会是糟糕的社会。厦大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开设高尔夫球必修课是承担起培育社会精英责任的体现,这是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环境,社会各界应理性看待。 朱校长的这个“培养社会精英论”的回应,比厦大传出要将打高尔夫球作为必修课
因为,将高尔夫球杆挥得娴熟是不能与“社会精英”之间画上等号。诚如朱校长所云:“社会精英的显著特征是把社会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把长远利益看得高于眼前利益。他能团结周边的人共同奋斗,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站在时代和社会的前列”。而打高尔夫球本身只是一种运动方式,任何运动为的是陶冶性情、舒筋活体,与站在时代的前列、把社会利益看到高于一切的“高蹈思维”还有距离。 甚至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还格格不入。诚然,在少数发达国家,打高尔夫已是一项大众化运动。但自1984年高尔夫最早进入我国的广东中山市以来,到目前全国也才仅有200个高尔夫球场,它确是一项货真价实的“贵族运动”。在北京、上海、广州一般球会都采取会员制,6万元的入会费还是中档水平,而曾遍一年10万至30万的“门槛费”,几乎可以浇凉99%的中国公民的“高雅休闲”的热情。 高尔夫的这种贵族气息至少给社会带来三种负面影响。一是浪费土地,建高尔夫球场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一个标准球场一般要占用四五十公顷土地。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美国是有近2万个高尔夫球场,但别人的人口仅3亿,耕地多;二是污染,修建球场必然会破坏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结构,搅乱水文循环体系;三是制造社会不公,高尔夫在中国,不是在打球,而是在“打钱”,这种高调示富,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基调难说契合。 而在中国200多个球场挥杆休闲者都是些什么精英?一份权威资料显示,中国打高尔夫的人群停留在地方高官和垄断国企高管及文娱界“高星”。而真正的各行业的社会精英人士,几乎与高尔夫无涉。是的,诸如李四光、华罗庚、毛泽东、神六功臣等,没一个社会精英“有钱有闲”去将球杆舞得那般娴熟。 其实,教育不在乎打啥球,教育在于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厦大这样不顾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现状,张“贵族消费”之目,在我看来,根源还是社会苍生情怀与教育责任的缺失。(周明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