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提价能否保障可持续洗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06:12 中国青年报 | |||||||||
李清 北大的郑也夫教授在10月19日《新京报》上,发表了一篇《惟提价能保障“可持续洗澡”》。郑教授认为,国内的节水失败在水价太低,水价不涨,休想节水。他提出建议:北京居民和常住北京的人,每人每月两吨免费用水。“水价一提,节水措施就来了”。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建议,不是自己不让大家洗澡,“是水不够”。
郑教授的建议有没有道理?毫无疑问:有。正如他所说,确实有人因为水价不高,对节水没有多大兴趣,“甚至节水倒赔了钱”。如果大幅度提高水价,不少人会对水费感到心疼,从而主动地节约用水。但是,郑教授高估了居民浪费的水量,也高估了提价对节水的作用。 郑教授指出,因为北京“根本就没有多少水”,所以“不能让您随意用水”。这话是对的。可是,他说“别跟我讲工业用水比生活用水多”,因为“北京不适合发展工业”,这就有点在故意回避问题了。郑教授在文章中说,北京去年用水总量将近35亿吨。我想问郑教授一下,在目前居民节水失败的情况下,人均生活用水是多少吨,你算过吗? 北京市加上外来人口,总人口约1500多万。一年的用水总量35亿吨,分担到每人头上是230多吨。可是,哪怕是最浪费水的家庭,你见过有人均年用水230吨的吗?按照《北京市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2010年家庭生活用水总量在6.6亿立方米。严格按照郑也夫教授建议的用水量,每人每月用水两吨,1500万人一年用水总量也超过3.6亿吨。数字可以非常明确地说明,居民用水不是水资源浪费的大头,节水重点也不该放在“洗澡水”上。 笔者绝不反对让居民节约生活用水,但是,既然浪费北京水资源的主要是企业,就应该让它们承担起主要的节水责任。北京因为缺水不适合发展工业,难道就应该让企业按现状用水,让居民省出洗澡的水“喂”它们吗?2005年,北京企业每万元GDP耗水50吨,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要高不少,企业在降低水耗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将眼光只盯在居民的生活用水上,只能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郑也夫教授表示,自己提出超标用水一吨收100元,是导致反对者炸窝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笔者看来问题并不在这里。笔者认为,将居民的超标用水涨到100元一吨,绝不是实现节水目标的最有效方式,因为采取这一措施只能“小得而大遗”。况且,水资源再紧张,价格也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既然没理由将工业用水涨到100元一吨,凭什么要将居民超标用水涨到这个价位? 北京市自2004年8月1日起,将洗浴业的水价上调至每吨61.5元。这样一个高价,并没有促使洗浴业采取措施去节水。因为高档洗浴中心根本不在乎那么点儿水费,大众浴池无法大幅调高票价只能关门。涨价同样不能培养个人的节水意识,在工作单位、公共场所浪费水,你怎么用价格来调节他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