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何刚:捐赠更需要你的精神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12:35 新华网

  一家跨国公司国庆节前赴四川广安中学,给该校宏志班送去一批思想类图书。公司部分员工还结合个人经历,与同学们交流人生理想,探讨如何克服困难,经受磨砺,让“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现场气氛热烈,交流融洽,过了吃饭时间大家仍不愿散去。

  该校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这不是宏志班第一次接受捐赠,此次收到的捐赠品也不算多,却是同学们感触深、反响强、收获大的一次捐赠。因为这家跨国公司带去的,不仅是宏
志班同学成长、学习所必需的重要精神食粮,更有满怀的真诚、鲜活的榜样、无私的鼓励和殷切的期望。

  随着慈善公益事业迅速发展,主动为救灾济困贡献力量,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共识。但有关调查表明,“赠非所需”在社会捐赠中却普遍存在,不仅给受赠者带来尴尬,也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这表明捐赠者和受赠者之间缺乏充分沟通,捐赠行为的盲目性和低效率不容忽视。比如,有些捐赠者常常把闲置、无用的物品捐出去,既博得乐善好施的美名,又消化存货,似乎一举数得,至于受赠者是否用得上这些东西,则毫不关心。

  而对受赠者来说,或碍于情面,不好打击捐赠者的热情,或在意舆论,怕背上挑三拣四的恶名,即使知道一些捐赠物品派不上什么用场,也只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然后堆放在仓库里了事。

  那么,怎样让社会捐赠更加实用,使捐赠品物尽其用?答案很简单,捐赠者一定要满怀真心诚意,认真做好事前沟通,根据受赠者所需进行相应准备。只要捐赠者全情投入,始终保持真心、细心、精心,“赠非所需”的尴尬完全可以避免,受赠者更能从中感受到社会和谐互助的深情涌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捐赠物品多少、价值几何,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单纯强调捐赠物质资源,而不关注捐赠动机和最终效果,更失之片面。如果捐赠者不是出于真心救灾济困,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沽名钓誉,甚至把捐赠变成另一种方式的财富炫耀,那么即使捐赠物品再多,价值再高,其社会意义和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捐赠,是物质资源的无偿配置方式,更是精神财富的良性社会互动。捐赠者因此开阔心胸眼界,提升精神境界,深化责任意识,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财富、经验和快乐。受赠者则可以度过困难期,克服挫折感,增强自信心,更加坚强地生活,勤奋地工作。

  今天我们推动捐赠者尽可能“赠其所需”,就不仅指物质资源要合理配置,还应当包含精神财富的全面分享。其实,无论实力多么雄厚的捐赠者,能够提供的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也不可能靠捐赠解决救灾济困的所有难题,而精神财富的分享却取之不尽,泽及各方。

  所有真诚的捐赠者,当你慷慨提供物质支持时,可否更注重捐赠你的精神财富,更好地鼓励那些处于艰难困苦的人们,坦然面对困难,勇于自我挑战,尽快走出困境。(何 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