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肖江:基尼系数在中国失效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09:38 光明网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经济界以及政府有关经济部门都在热烈讨论“基尼系数”的问题。有的专家和学者惊呼,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边缘,如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社会将会发生动荡,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实际上,自2001年以来,理论界以及经济界就已经就国内的“基尼系数”问题进行了讨论。曾经在某一年的“两会”上,朱熔基总理就曾经就此问题专门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尽
管普通老百姓还不能了解“基尼系数”的真正含义,但是,从新闻界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对其所关注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国计民生的关注,这是一件好事情。

  要破解“基尼系数”在中国为何被如此关注的原因,还要从“基尼系数”本身谈起。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的一项重要分析指标。1922年,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其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判断分配平等程度,并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该指标被提出后,被国际(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为纪念基尼所做的贡献,经济学界将这一分析指标命名为“基尼系数”。简单的阐述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而后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是这两种情况只是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数量的界线,可以较客观和直观地反映和检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在我国受关注,也有此原因。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分配“高度平等”,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贫富差距的“分水岭”,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根据国际上这一惯例,近年来,一些海归派人士以及学院派专家根据他们的计算方法,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到了或过了“分水岭”,并且有继续发展之势。

  目前,对于我国的“基尼系数”,专家们通常计算三种,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以及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根据有关资料,中国的基尼系数依次为:1978年为0.18,1981年为0.29,1988年为0.382,1994年为0.467(有另外资料显示为0.434),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2001年为0.459。2005年,居民个人年收入和人均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529和0.561,并且,每年都以0.1%的速度递增。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上述指标已经超过0.35—0.4的国际警戒标准线,过了“分水岭”。这也是各界对此关注的一个主要原因。

  国外的一些专家近年来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研究报告。2006年6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特约撰稿人陈旭敏的一篇研究论文,在其撰写的“中国的基尼系数”一文中,将中国的基尼系数定为0.47,在亚洲仅次于菲律宾,超过了所有的欧洲国家。

  针对国内外的这些研究报告和数字,国内外一些专家(包括吴敬链)都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易刚教授(其也是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教授)指出,用“购买力”计算得出的中国基尼系数,要比用“名义收入”计算的数值小很多,中国的收入差距被夸大了。

  笔者没有认真研究有关专家提出的报告。但是,有一个事实就是:危言耸听的“基尼系数”大大超过“警戒线”之事在中国并没有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所谓的危机或者动荡并没有恐怖地出现。

  是不是基尼系数真的像有关专家所言在中国“失效”了呢?

  笔者认为,“基尼系数”在中国并没有失效。只是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和对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基尼系数”的意义。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快速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正因如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些专家提出了中国基尼系数问题。进入新世纪后,对中国的基尼系数过高的担心更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笔者不怀疑一些专家的计算方法,也不去质疑其“基尼系数”指标数字的准确度,只是想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一下“基尼系数”在中国“失效”的原因。

  中国十三亿人口中,约有八亿以上分布在农村。根据2006年最新统计,大约10%的农村人口流入城镇(约1亿人口),由于城乡发展距离拉大,以及东西部以及中部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全国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即使是同一区域(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环渤海经济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一方面,由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越过“温饱型”阶段,大批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尽管这一部分人口的收入处于较低的状态,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束缚,大部分农村务工人员并没有把在城市定居作为第一目的,而是通过在城市劳动,最终回到家乡生活作为工作目的。这就大大减少所谓“城市居民”被列入换算的“基数”,也不能把他们暂时在城市生活的形态作为长期城市居民来对待。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情况更加复杂。以北京为例,几年前,大批的北京人到天津去购买生活用品以及消费品或请客吃饭等。在北京,买一套150平米的房子就大约要120多万元人民币,而这一价格可以在许多城市买一栋漂亮的

别墅。而在中国部分地区和城市,其经济指标已经达到和超过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而在西部的一些省区市,经济仍然非常困难等。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且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又有地理、人文、传统观念、民族等因素影响的中国来说,如果不能深入了解这些情况,那么,在书斋里或研究所里所计算出来的数字当然就不能有说服力了。

  我国正在全力进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在向“小康”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方法和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但是,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引进和消化的同时,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这一主线,要把“舶来品”和中国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等非经济学概念考虑进去,还要针对不同的地域、人群、民族以及发展程度而有区别的对待。只有这样,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