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无根的大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14:30 南都周刊 | |||||||||
一个大学的生命力与其校园、与其建筑之间,自有一种有机的联系。 秋风 北京学者 北京市丰台区商务局负责人近日透露,目前该区王佐镇和中央民族大学正在接洽协商,该校的主教学区可能将迁至王佐镇。
丰台区政府当然乐意这所国家重点大学迁入本地,因为这有助于提升本地的文化品位。但民族大学为何要迁出京城传统的大学区?多年扩招之后,所有大学都面临校园设施不足的困境,需要扩大用地面积。但因此而搬迁主校区到一个新兴的商贸区,却实在让人难以索解。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大在大师而非大楼。这话确实很有道理,但一个大学的生命力与其校园、与其建筑之间,自有一种有机的联系。离开了清华园,清华大学的味道就要暗淡很多。北京大学的历史有点奇特,50年代初燕京大学被关闭,北京大学从城里的红楼搬入燕园。但这燕园似乎正是为北大建的,北大人很快就把北京大学与燕园拴在了一起。燕园塑造着北大人的精神,北大毕业生回忆起校园生活,张口就是未名湖如何如何。公众对北京大学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燕园直接挂钩。 这道理其实是普遍适用的。每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市镇风貌,与那个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特殊的为人处世方式及人文生活,是直接关联的。因此,人们喜欢看老建筑,知识分子也呼吁保护城市、市镇风貌,这是对文化负责任的态度。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市镇、大学却争相与其历史一刀两断,冲向现代化的千篇一律。城市官员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按照自己关于现代的想象,全盘改造城市,令城市的个性逐个消失,而趋向于千城一面。至于大学,就更简单了,甚至不需要费劲去改造,只要搬个家,就可以抛弃旧世界,进入现代化的美丽新世界。 最有意思的是,谈论民族大学搬迁的,是地方政府的商务部门。过去若干年的大学扩招大跃进,乃是出于大学商业化考虑。同样,大学的搬迁,在地方政府、在大学管理层那里,恐怕主要也是一件商业事务,所以才会有大学迁入新兴商贸区的想法。可以设想,到了那里,商业化经营的大学与其周围的环境倒是相得益彰——其实,各地兴建的大学城,也正是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棋盘上的一个棋子而已,而大学管理层也因此创造出巨大政绩,双方各有所得,当然一拍即合。 唯一的问题是,假定这件好事成真,民族大学的校友们该到哪里去重温母校的回忆呢?但这样的事情是进入不了大学管理层的考虑范围的。大学管理层想怎么改造大学就怎么改造,想搬到哪儿就搬到哪儿。损害了大学的传统?断了大学的根脉?那有什么关系,反正校长们创造出好看的政绩之后就升官走人了。 这就是当下大学治理结构的致命问题所在:没有人在大学的管理过程中代表大学的永恒价值、长远利益。因此,大学管理层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短期考虑,作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自残性决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