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乾羽:缺乏生活热情源于对社会转型的无所适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1:55 中国青年报

  乾羽

  无论前行的道路怎样波折,有一点不能否认,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快速发展,国家走向兴盛的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可为什么,有不少年轻人竟然对人生缺乏热情?

  从本质上说,“无热情”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是一种萎靡的心态,这就需要我们将分析的视角更多地投向转型期的公众心理。中国的当代转型是现代化的转型,而现代化的过程将充满变动和撞击。正如亨廷顿所说:现代性产生稳定,现代化却造成不安定。这是因为,现代化所展现的种种美好,并不会顺利实现。而一旦在其实现过程中,人们的期待得不到满足,相对的挫折感就会出现。于是,在美好的预期和冰冷的现实面前,人们就容易失去方向。

  如果,这个希望与失望的对峙中,有可以慰藉心灵的价值观念作为补偿和连接,人们或许就可以接受现实、理顺思绪。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文化堕距”现象恰恰是不可避免的。所谓“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本格提出的命题,他认为: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往往快于“适应文化”的变迁速度,这种现象就是“文化堕距”。

  按照奥本格的观点,在转型的变动中,人们的“适应文化”,是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在纷繁芜杂的现实面前,在五色乱目、五音乱耳的嘈杂面前,人们变得不知所措。

  由于失去方向,人们就会充满焦虑,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道路在哪里,他看到的是别人的精彩,感觉到的是自己的挫折。由于不知所措,人们就会消极以对,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说服自己勇敢生活,不知该怎样找到足以支撑自己的信念。正是在这样变动中,这样的彷徨中,生活的热情被消解了。反正日子就这样过去了,反正热情不能够把机遇改变。那么,干脆就藏起热情,被时代裹胁着前行。

  有人会说,无热情是因为社会不公的存在影响了人们生活的积极和信心,我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是,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的方面。因为,整体上的无热情是时代性,其背后是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心理。

  所以,当71.0%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焦虑,55.0%的人对人生缺乏热情时,我们的思考就不能局限于社会的公平,关注转型期价值的重塑和文化堕距现象的引导,必不可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