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的贫困山区,交通不便,建材供应紧张,加之余震不断,农房重建工作一度进展缓慢。为此,当地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引导农民利用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修建造价低、防震效果好的木架房。本刊记者日前在青川灾区看到,一排排、一栋栋的木架房成了一道特色风景线。
红白镇位于极重灾区什邡市,在地震中,这座约1万人口的小镇瞬间被夷为平地,死亡1000多人,交通、特色农业、矿业、旅游业等全部中断,成了一座孤岛。
本刊记者日前再次来到红白镇时看到,一座崭新的小城镇已开始在废墟上崛起。峡马口村是红白镇最偏远的一个村,也是镇里农房重建推进速度最快的一个村。峡马口村位于海拔1200米的山上,如今,一幢幢古香古色的木屋依山而建、拔地而起,其中一些木屋已经完工入住,还有一些仍在装修中。
37岁的杨功全是峡马口村的村民,虽然在地震中家里没有人员伤亡,但他家的房屋被震垮了。如今,在倒塌的废墟上,杨功全的新家又“站立”了起来。杨功全说,木屋的安全性很好,木桩打到地下,墙基砌了80厘米高的砖,上面全部用木头,厨房用砖砌成,能防火。两层墙壁,外墙壁用圆木柱,内壁用木板,中间还有约20厘米的空间。
本刊记者从最近召开的四川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上了解到,按照“力争在2年内基本完成原定3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从2008年10月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下发起,到2010年9月止,四川将累计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恢复重建估算投资和累计完工项目达到85%左右,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其中,在城镇重建方面,两年内在38个恢复重建城镇中,北川、汶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等重灾城镇,建成城镇基本框架,形成城镇基本功能;其他33个城镇按时完成重建主体任务;城乡住房重建方面,力争在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农房重建任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确保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
提高校舍抗震设防烈度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灾区许多校舍损毁或倒塌,3340所学校需重建,目前绝大多数师生都在板房教室内上课。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年年底,全省将实现95%以上的学生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到明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将全部告别板房校舍。
本刊记者近日在四川灾区采访时了解到,多数学校的恢复重建主要由各援建省市投资建设,相关省市援建指挥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与灾区当地党委、政府一道全力加快工程进度。
一排全框架结构的楼房已封顶,两个羌碉式样的建筑附在主楼两侧,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羌族文化风貌,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人来人往,忙而不乱——这是日前本刊记者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乡桂溪中学看到的场景。
“潍坊桂溪心连心,我们会尽全力把桂溪中学建成坚固、安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建筑,让党和政府放心,让灾区群众放心,让学生家长放心!”援建桂溪乡的山东省潍坊市援川前方指挥部指挥长桑福岭说。
桂溪中学有1300余名师生,汶川地震中,学校房屋全部严重损毁,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桂溪中学校长吴天春告诉本刊记者,新学校除了教学楼、办公楼外,还有实验楼、公寓楼、实验楼和餐厅,功能设计合理、配套齐全,建成后至少20年不落后。
在新校舍旁,就是桂溪中学的板房教室。“我们每天上学时都要到工地边瞧一瞧,看着新学校一天天盖起来同学们特别高兴,都盼着早点搬进新教学楼、住进新宿舍。”初二(一班)的小姑娘王道灵说,“我们也特别感谢潍坊来援建的叔叔们,他们太辛苦了!”
“经历了这场大灾难,现在同学们谈的都是珍惜、感恩和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做个有本事、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对得起那些关心、帮助我们的好心人。”14岁的初三学生李凤芝腼腆地告诉记者。
“确保师生安全是第一位的。”潍坊市援川前方指挥部工程建设组副组长王泉波说,“整个工程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按9度设防,施工上采用商品混凝土,建筑的钢筋含量达每平方米85公斤。按目前的工程进度,桂溪中学的师生有望在今年8月搬进新教室。”
王泉波告诉本刊记者,指挥部在援建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方面大胆创新,建立和完善了干部双向挂职制度、援地双方联席会议制度、工程项目社会监督员制度、项目管理一线工作法等,要求管理人员零距离指挥、无缝隙监管、面对面协调、点对点服务。
“把灾区当家乡,视灾区人民群众为亲人,把他们的满意作为检验援建工作的最高标准。”潍坊市援川前方指挥部党委政委黄永健说,“潍坊是最早成立援建指挥部党委的市之一,目的就是要为援建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新桂溪中学建设工程的项目经理马康文是个山东小伙儿,他来四川前刚刚与爱人领了结婚证,原准备去年底举办婚礼,然而,单位选调他到四川灾区时,他二话不说就来了。
四川省教育厅5月5日通报,截至4月29日,全省纳入国家重建总规划的39个重灾县,已开工在建的学校有2383所,占规划重建学校数的71.3%,其中已竣工学校278所。在抗震设防方面,四川重建的中小学由原来最高抗震设防烈度7度左右,普遍提高到8度以上。
灾后重建成最大“引擎”
四川省统计局4月21日举行的一季度全省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披露,今年一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10.8%,其中,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3%、68.3%和28.4%。
四川经济的止滑提速,主要得益于灾后重建的巨大投资拉动。今年一季度,6个重灾市(州)投资呈现成倍增长态势,共完成投资1198.4亿元,同比增长97.4%,对全省投资贡献率达62.4%。
随着灾后重建的加快推进,一季度四川6个地震重灾市(州)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逐步复工或增加负荷率,实现工业较快恢复。其中,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去年全年回升7.8个、6.7个、8.1个、14.9个百分点。
青川县川珍实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公司销售收入是1.2亿多元,带动2万多户农民增收,并解决近600人就业。然而,汶川地震使这家企业遭受重创,企业被迫停产。
本刊记者日前在川珍公司看到,一个个新厂房重新建立起来,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在流水线旁忙碌。公司董事长左万军说:“目前企业的生产能力已恢复到震前的75%,这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优惠和浙江援建方的大力支持。去年以来,企业新获国家贴息银行贷款400万元,浙江承诺支持的600万元,已到位300万元。”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各重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损失惨重,全省共有13万多个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网点不同程度受损,其中近5万个网点完全损毁。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商务厅紧急启动生活必需品一级响应预案,加强食品、饮料等物资的统筹调度,全力保障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同时,在国家的支持下,四川各级商务部门震后立即采取多种措施,恢复灾区商业网点的经营。组织22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深入灾区,累计搭建便民帐篷商店、板房商店2655个;使用国家支持的流动售货车、物流配送车389辆,行程200多万公里,到灾区乡村开展流动售货。到目前,全省灾区恢复经营的商业网点12万多个,恢复率达98%以上,保证了灾区城乡市场供应。
本刊记者日前走进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二号桥活动板房小区,看到一条土路的两侧摆开一个“商业世界”,板房顶上竖立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店铺招牌,有卖小百货、副食品、电话卡的,也有卖手机、建材的……
正领着小孙子买东西的杨大爷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居住在板房小区,但就近也能买到很多东西。现在买东西还是方便的。”
四川省商务厅提供的最新信息表明,四川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在纳入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规划项目中,已竣工项目69个;在建项目249个,总投资55.3亿元;年内拟建项目501个,计划投资82.5亿元。
“对今后的日子还是有信心的”
本刊记者在灾区采访时了解到,在刚过去的寒冬里,灾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没有一个人逃荒要饭,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疫情。
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胜利村村民韩玉梅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家里还有一对双胞胎女儿正在读小学6年级。她告诉本刊记者:“地震后我一度陷入绝望,老公是家中顶梁柱,失去了他,一家老小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后来村里请来老师培训羌族刺绣,现在我在刺绣厂上班,一个月有800元收入,虽然钱不多,但感觉心里有底了。娃娃们每周住校回家,我都能拿个几十元给她们做生活费。”
大面积开展的灾后重建工程也给当地受灾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北川县曲山镇沙坝村村民邹继爱夫妇原本在福建打工,地震中她家刚刚修建的新房垮塌,几万元债务还没有还清,3位亲人也不幸遇难。邹继爱说:“为了照顾家人,我们无法出去打工,没想到老家重建工程也很欢迎我们这些受灾群众,现在我们在工地上一天可以挣100元左右,对今后的日子还是有信心的。”
大地震造成四川灾区152万人失业、失地、失房。截至今年4月初,四川地震灾区已经有12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再就业。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对于灾区群众来讲,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上的,更多的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有助于他们走出地震阴影。
为了尽可能给灾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四川地震灾区实现了就业援助范围和公益性岗位范围两大突破:18个省市与四川签订了就业援助协议,提供就业岗位44万个,目前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就业人数已超过25万。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使19.3万人实现就业。
新老难题日益突出
按照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进度要求,当前灾区的恢复重建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新老困难。
青川县常务副县长李开明说,地震前全县经济发展就十分落后,农民普遍不富裕,这次又遭了这么大灾,虽然有国家扶持、援建省的支持及社会捐助,但是恢复重建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青川县姚渡镇阳山村村民吴松兰家的房子被震垮了,她全家人现在还住在自建的过渡房中。“家中本来就没什么存款,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负担挺重的。现在盖新房至少要七八万元,就算加上国家的补助和贷款,还是差不少,再说了,亲戚朋友也都遭灾了,也没地方去借钱。”吴松兰对本刊记者说。
4月20日,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因不堪承受失去亲人之痛和工作任务繁重的压力而自杀,这在地震灾区又引发新一轮对基层干部压力的热议。北川县县长经大忠说:“大地震导致北川损失了400多名干部职工,幸存的90%都有亲人遇难,灾区干部面临失去亲人及灾后重建工作的双重压力。”
本刊记者在灾区走访时发现,在地震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依靠大量工作来强迫自己不去回忆失去亲人的痛苦,选择独自一人承受压力,心理负担较重。
北川县曲山镇大水村村委会主任吴红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和大儿子。吴红的母亲向本刊记者透露:“女儿近段时间以来工作近乎‘疯狂’,白天持续工作10多个小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实际上吴红内心非常苦闷,地震后她一个人住在板房区,经常在晚上独自哭泣,想念去世的丈夫和儿子。”
青川县青溪镇党委书记杨咏说:“灾后重建工作量大、事项繁杂,例如,全镇灾后重建资金预计可达7个亿,涉及30多个项目,当前最难的是人手紧,全镇工作人员只有24个人,工作上完全是‘小马拉大车’,每天疲于奔命。”
灾区群众的长期就业和长远生计也存在隐忧。什邡市红白镇峡马口村村民何显英谈起找工作就面露难色,“房子倒了,耕地没了,国家发放的粮食和钱也快完了。去年8月,对口援助我们的北京市组织了一些企业过来招工,我去了不久又回来了,因为收入不高,也因为家里房子还没有弄好。希望政府能够多搞些技能培训、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灾区一些干部群众反映,当前很多受灾群众的就业实际上就是“打零工”,虽然眼前的基本生活能够维持,但是随着重建进度的进一步加快,板房区的逐渐撤销,一些在公益性岗位(废墟清理、卫生防疫、治安巡逻等)就业的人也将面临再次择业的困境,灾区群众需要进一步的就业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