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地震重灾区回访录:民众对未来仍有担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10:07   瞭望
四川地震重灾区回访录:民众对未来仍有担心
坚强的重生

  国有殇,川之上。“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周年。面对这场世纪劫难,中国政府和人民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举国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一个“摧不垮的民族”坚强重生。

  中国人,以钢铁意志和坚挺脊梁,以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坦荡坚定自信开放,展示出清晰真实的国家形象。

  “原来中国是这样!”面对中国万众一心抗击天灾的史诗般壮举,美国《时代》周刊如是惊叹。

  中国就是这样!一年来,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临时过渡房,还是在震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全球炎黄子孙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人,为我们自己,举行了一次“成人礼”。

  这一年,我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死神抢夺生命;这一年,我们力尽绵薄,对“汶川人”进行着持久的守望关爱;这一年,我们以“我们都是汶川人”的誓言和行动,对中华民族进行了集体身份确认;这一年,我们以“第一位是生命,第二位是生命,第三位还是生命”的行动纲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这一年,我们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姿态,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一年来,以人为本的旗帜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高高飘扬。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总是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无论中央高层的决定,还是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指令,以及方方面面的自觉行动、英勇牺牲,无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把救人作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条生命。在救灾现场,胡锦涛总书记坚定地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温家宝总理则要求:“第一位的是救人,一分钟都不能耽搁,一分一秒就可能救出一个孩子、一个幸存者,所以必须把救灾工作组织得有条有理有力。”

  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群众,从救援官兵到无数的志愿者,全国人民达成了空前的共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抢救每一条生命。

  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尊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规定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悼念汶川地震死难者。这是中国首次为普通民众设立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车辆停运,汽笛长鸣,13亿人默哀3分钟,向四川汶川地震死难者致哀。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肃立默哀,表达了中国社会对遇难者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尊严的肯定。

  一切围绕人,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一切力量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下集结,一切分歧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下消除。中国人民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迸发出的排山倒海力量,举世同钦。

  重大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应急速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危难之际,中国国家领导人以超乎寻常的沉着果断、同担同悲的亲民举动,悄然消融了他们在外媒心目中的神秘,展现出一个大国领航者的自信、胆识、勇气与担当。

  信息化时代的政府,是信息公开的政府,是经得起全球媒体聚光灯审视的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世界看到的是一份满意的中国答卷。地震灾情披露及时准确,救灾物资使用公开透明,现场采访报道绝少约束……这一切无不令中外人士称道。

  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国家魅力须以制度和模式来彰显。社会主义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举国动员体制来抗击这场突如其来的世纪灾难。对口帮扶的灾后重建制度安排,也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够如此坚决有力地得到贯彻落实。

  国家魅力还要靠公民精神来释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文光辉,验证了公民精神的新高度。有美国媒体感叹:“千百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鲜血、食品和衣物”,“13亿人都在贡献所能和爱心。”灾难面前,每个中国人都是志愿者。志愿者的井喷式发展,代表着一种现代公民意识的日趋成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和平时代的军队,必定是承担多重使命的军队,是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守护神。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抢险救灾的重大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精锐力量奔赴第一线。二炮、海军、空军、陆军、武警、公安民警……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灾区救援和重建,让世界人民看清中国的子弟兵不畏死亡又同灾区民众亲如一家,人民军队可亲可敬。

  以人为本的国家价值观,爱民善治、开放自信的政府,坚强有力的应急救灾体制,日趋成熟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可亲可敬的军队,这就是世界特别是西方媒体在汶川所发现的那个中国,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大写的中国”。(文/杨桃源)

  四川地震重灾区回访录

  “经历了这场大灾难,现在同学们谈的都是珍惜、感恩和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做个有本事、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对得起那些关心、帮助我们的好心人”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三军江毅黄毅叶建平陈凯

  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是汶川地震最大的“地震应力”爆发点。

  2008年5月12日,一瞬之间,这里山崩地裂,数千万方土石倾覆,包括东河口村4个组村民在内的780余人,被掩埋于数十米至百余米深的地下。

  何先通的妻子被掩埋其中。现在,他每天都在这里,用菊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他成了东河口村地震遗址公园的卖花人。“遗址公园建成后,我决定在公园里卖菊花,为人们祭奠亲人、悼念遇难者服务。”他向来访的《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诉说,“同时我也向老婆献菊花,从哀思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老婆去了,儿子还需要我照顾,生活总得继续!”

  “我现在能和你谈谈我的不幸了。而在前一阵子,一提起遇难的亲人,我就说不出话来。”东河口村52岁的农村妇女王先会告诉本刊记者,她的丈夫、外孙以及亲家公也被掩埋于地震废墟下。

  王先会现在遗址公园打零工,每天能挣60元。“我们不能再想着依靠国家,而要自己挣钱,活下去!”谈话中,笑容偶尔挂在她的脸上。

  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赴极重灾区四川省北川、青川、绵竹、什邡、安县等地采访,看到城乡住房重建、对口援建等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灾区面貌已有很大变化,生产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正常,灾区群众的心态渐趋平和,但他们内心的痛苦依然绵长。

  未来的道路仍不平坦。按照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各项工作开始进入关键和攻坚时期,重建资金缺乏、干部压力大、群众就业不稳定等新老难题也日益突出。

  交通史上难以磨灭的一年

  本刊记者在四川灾区走访时看到,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变化最为直观。

  通往青川县的公路在震后破坏严重,断路、堵车的事情一度频繁发生,然而,本刊记者日前在这段路上行车时,由浙江援建施工的新路平整通畅,“卡脖子”路段——“酒家垭隧道”的施工也进入后期,即将通车。

  不仅是青川,如今,地震时几近瘫痪的四川地震灾区干线公路网络已恢复正常运行;曾经蜿蜒于崇山峻岭间满目疮痍的各条干道,如今车辆川流不息。灾后重建物资正通过多条公路,源源不断运抵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青川等县。

  一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过,但是在2008年,一段艰苦卓绝的记忆在中国交通史上难以磨灭。

  “如此集中和毁灭性的公路损毁在国内公路史上绝无仅有,世界上也十分罕见。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界,分界线以东地形较为平缓,公路受损主要表现为路基路面开裂和桥梁损毁;分界线以西以山区为主,地震及其引发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公路造成毁灭性破坏。例如,映秀至汶川、映秀至卧龙等路段几乎被坍塌的山体全部掩埋,而北川至茂县、绵竹至清平的多处路段则被堰塞湖淹没。当时,抢通道路的危险和艰难难以想象!”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鲜雄回想起一年前公路损毁情况唏嘘不已。

  据统计,汶川地震致使通往汶川、茂县、北川、青川、平武等极重灾县以及254个乡镇、2114个行政村的公路交通完全中断。四川省9条高速公路约102公里路段,16条国家级或省级干线公路约1969公里路段和24103公里农村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受损,其中,高速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受损桥梁962座,隧道41座,经济损失达到562.8亿元。

  由于四川地震重灾县大都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强烈地震使受损公路的抢通和保通工作极其艰难,而不断发生的余震、滑坡、泥石流,更是随时威胁着抢修人员的生命安全。

  这是一场在肉体和精神上,考验交通人承受极限的战役;也是一次交通人和时间赛跑,与死神竞争,拯救生命的壮举。2008年5月12日当晚所有高速公路恢复畅通;5月13日抢通北川和青川段;5月15日打通西线、进入汶川;5月17日打通映秀、通达震中。曾被估计“三年才能修通”的都汶公路,经过4000多名施工人员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在地震发生仅3个多月后,顺利实现全线通车。交通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抗震救灾的奇迹。

  加快灾后交通恢复重建,构筑灾区生命线公路网,是今后四川交通建设的重点。灾后交通重建按照尊重自然、科学重建、努力构建生命公路网、恢复和提高灾区公路抗灾能力的思路进行,纳入规划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县乡客运站点项目共476个,修复重建公路的总里程将达到35522公里,规划期总投资达到859.3亿元。

  据了解,一年来,四川全力加快重建项目开工建设,优化设计和前期工作流程,倒排工期,昼夜奋战,提高工效,以求加快进度。截至目前,四川高速公路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4个,开工(续建)7个,完成路基工程696.6公里,路面工程582公里。其中,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将于5月12日前全线建成通车,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也将于5月12日前开工建设。84个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项目已开工82个,包括绵阳至九寨沟、映秀至汶川、映秀至卧龙、北川至茂县、川主寺至汶川,汶川至马尔康等重点项目,共完成路基工程472.8公里,完成路面工程163公里。其中,汶川至映秀二级公路将于5月12日前形成双向通车能力;农村公路已完成功能恢复5385公里。

  据鲜雄介绍,四川省交通部门将克服建设任务重、施工时间短、工程难度大等突出困难,用2年左右的时间,力争恢复灾区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重要国省干线公路的抗灾能力和交通保障能力;努力恢复农村公路损毁路段,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恢复县乡客运站的服务功能。力争每个县有两个方向的抗灾能力较强的生命线公路,初步形成“生命线公路网”,切实提高交通“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使灾区交通保障能力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按照计划,今年底,四川省灾后交通恢复重建项目计划完成418个,占项目总数的87.8%,完成22140公里及新建农村公路3663公里;到2010年9月底,交通恢复重建项目计划累计完成444个,占项目总数的93.3%,再新建农村公路3542公里。

  在废墟上崛起的城镇

  在灾区各地,到处可以看到如火如荼的城乡住房重建场面,很多农房已建成入住。据四川省建设厅统计,截至4月底,全省城镇住房开工重建13.67万套,占总数的43.6%,其中在建10.5万套,已建成3.17万套;农房重建开工124.75万户,占总数的98.77%,其中在建24.21万户、已建成100.54万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地震 重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