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傍东汽、“以工为主”的青龙村,震前人均年收入已达到6000元,震后无固定工作者的比例大幅上升
■本刊记者/ 欧阳海燕 张雄
青龙村位于四川省半平坝半山区的紫岩山下,是绵竹市(县级)汉旺镇下辖的11个村之一,有11个队,共732户,1794人。全村幅员面积17997亩3分4,耕地面积398亩4分1,人均耕地面积2分4。
“5·12”地震一周年前夕,《新世纪周刊》在震后第四次赶赴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青龙村,我们从11个队中选择了第5队进行入户普查。第5队共有38户119人,实际访问36户。
地震给人带来的影响仍在继续,且这种影响的复杂性会一直通过时间慢慢显现。
汉旺镇是“5·12”地震重灾区。这里距离汶川直线距离29公里。地震造成全镇受灾人口59000多人,死亡人数近5000,直接经济损失450亿元。地震发生后,汉旺镇及下辖各村房屋损毁严重,危房率达到90%。青龙村在地震中死亡人数51人(户籍人口)。全村房屋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几乎没有一间房子能住人。整个汉旺镇地基下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损失严重。
原汉旺老城区已无恢复重建可能。汉旺新镇建在距离老城2公里以外的地方,以避开地震断裂带。目前,汉旺新镇一期工程——幼儿园、小学、水厂、卫生院以及新的环形主干道路已完工。
震前,汉旺是四川省重装工业生产基地,拥有东方汽轮机厂、清平磷矿等规模以上企业17家,镇村两级工业企业145家。震后,145家企业仅有13家能够恢复或部分恢复生产,尤其是东汽迁至德阳,对汉旺经济影响颇大。
东汽对于汉旺具有特殊的意义,40多年来,东汽生于斯长于斯,和汉旺早已融为一体。地震后的一年里,温家宝总理三次来到汉旺,两次视察东汽。东汽迁址,汉旺工业的半壁江山不复存在。汉旺多数企业或停工,或迁出。全镇数万劳动力不得不重新寻找就业门路。
与东汽唇齿相依的青龙村,在村书记陈国志的协调下,从1996年开始向东汽大规模输送劳动力。2000年,村里有600多人在东汽上班,平均每家每户都有人在东汽就业。震前,青龙村在东汽就业的人数为二三百人。目前,只有100多人。离开的人中有一半是因不堪忍受东汽搬迁而导致的交通成本的增加。
“5·12”地震前,青龙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6000元。2006年,青龙村评上德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绵竹市230个村里,只有10多个示范村。陈国志的目标是三年内把青龙村建成四川省示范村。但地震让这一愿望变得遥不可及。村主任刘素珍介绍说,青龙村现在有100多个困难户,比地震前增加了2倍。由地震直接造成的困难户,就有七八十户。目前全村获得低保的人数为60人左右。
尽管地震对青龙村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现在村子里几乎没有闲着的人。春节过后,除了老人、带孩子的妇女,能走动的基本都在外面找活路。“钱还是容易找。”村书记陈国志说,女的做一天杂工可以挣60块钱,男子则可挣到80块钱。打工地点主要是就近,因为灾区重建,劳动力需求旺盛。打工方式主要是零杂工。调查显示,震后无固定工作者的比例较震前大幅上升。
汉旺矿产资源丰富,清平磷矿是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5·12”地震造成山体滑坡严重,原来大部分矿井几乎全部发生垮塌。村主任刘素珍说,目前磷矿只恢复了过去的1/3,余下的2/3,最多再恢复1/3,剩下的因山体发生移位,没办法开路。
青龙村原有6个队1300多人,2007年12月和拥有5个队人口400多人的香樟村合并,成为现在的新青龙村。合并后,青龙村共有11个队,8个队在山上,3个队在山下。山上的8个队村民,因为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不再拥有耕地,他们在地里种上了核桃等经济作物。国家根据当年粮食价格,按照农民原有耕地数给予相应的粮食补贴。
地震发生后,因处在泥石流滑坡带,青龙村整体从青龙包上迁下来,住进武都板房区。包括办公用房、治安、医疗卫生用房等,青龙村在板房区拥有过渡安置房822间。
至今,青龙村的村民已经在板房住了9个月了。多数村民对板房生活已经习惯,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板房对生活的影响“一般”或“不太有影响”。对板房的总体居住状况不满意的村民不到20%。在回答“如果在板房里再住一年能否忍受时”,三成多的人表示“不太能忍”或“简直不能忍”,一半以上的村民还是认为“可以忍受”。
和震前相比,打麻将的人比例下降较多。多数受访者表示,主要是因为震后囊中羞涩。和打麻将相比,看电视就“安逸多了”。
不久前,青龙村的重建规划图,已经摆在了村书记的办公桌上。山上的8个队,合到山下3个队约300亩的土地上来,建设一个新社区。
村民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盖房子。受访者最希望的是“尽快住进新房子”,最担心的问题是“房子盖不起来”。按照每平方米650元的造价计算,一间100平米供一个三口之家居住的瓦房,花费就是65000元。政府的补贴标准是每户16000元,贷款两到三万元,这样算下来仍有三万元左右的缺口。此外,由于砖、沙等建筑材料价格猛涨,人工费用翻番,现在建造一所房子的价格,是震前的一倍。在我们的抽样调查中,64.7%的居民认为“困难非常大”。因为找亲戚朋友借钱几乎不可能,大家都需要钱盖房。
村民对震后政府支持政策的评价中,回答满意的占了61.1%,不满意的仅为25%。“中央的政策是好的,但落实到下面,有些就变味了。”政府给予建房的补助和贷款都数量有限,超过八成的人对建房感觉有压力,其中64.7%的人觉得“压力非常大”。
很多村民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房子能盖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实在不行,盖一半放着,等有钱了再接着盖。”
“5·12”后一年,村民依然谈震色变。提起“地震”这个词,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还是“相当害怕”。近八成的人觉得地震改变了自己的心态。村民们庆幸能在地震中保全生命,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震后对待生活态度更加积极,但是,更多的人认为这种心态的改变是:凡事都看得淡了,甚至“活着也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