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的从严征管
“如果不能增加新税种,那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只有加强征管和稽查力度,在减税的总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应收尽收了。”广州市国税局的稽查人员林小姐有点无奈地说。
其实,每当税局有可能完成不了当年增收任务时,就会采取加大稽查力度的方式进行补救增收,这绝不是什么新招,只能说是常规的做法。
“众所周知,中国的税收漏洞空间很大,个人所得税能征到一半就不错了,企业所得税虽然有各种征收管理办法,但管理不到位的时候逃税大概能逃掉1/4。对于这些漏洞,在财政收入情况好的时候,税务部门并不是太重视,但一旦情况发生逆转,严格执法起来,稽查力度可以很大,增收的空间也是很大的。”
然而,就是这种企业和税务部门都心照不宣的常规做法,如今却遭遇了新的尴尬。
“最近几个月我们征管和稽查的任务都重了很多,经常要向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催收税款,或是要求企业自查、补缴以往的欠税。”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不久,林小姐和其他稽查人员到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稽查时,就查出了数十万的欠税。
但是,催告几次之后,企业依然迟迟未能补缴税款。最后,企业负责人对林小姐说:“企业的经营本身已经陷入困境,税局还在这个时候进行稽查催缴,分明就是雪上加霜。我们现在没有钱,如果非要马上补缴的话,就只能变卖资产、遣散工人了。”
“企业这么一表态,政府马上就急了。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区政府就跟我们说,能不能对企业手下留情。”林小姐说,税局要通过稽查进行增收,一般都会查大企业,因为企业规模大,补缴的税款也相对较多,不像小企业查起来费时费力,成效也低。
但是大企业往往员工数量众多,在当地承担的社会经济作用也较大。如果一个大企业真的因为无力补缴税款而倒闭了,当地不但损失了一个重要税源,而且政府还要面临大量员工失业的善后工作,搞不好还要替卷逃的企业垫付工人工资,这是他们最不乐见的后果。
“很多时候,政府一边催请我们加大稽查力度,尽快实现增收,一边又希望我们拿捏好分寸,不要对企业赶尽杀绝。”然而,在金融危机下,税务人员并不知道每一个企业的资金链到底有多脆弱,能够承受得起多大的风吹草动。从严征管,企业困难怎么解决;不严格执法,逃税问题泛滥,财政收入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又怎么办?林小姐感觉自己总是深陷在两难之中。
非税收入正规化提速
“其实,政府和税局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同样担心增收压力,也同样担心流失税源。” 广州市越秀区政府的陈先生表示,“最近我们一直积极寻找其他增收的途径。”
陈先生说的其他途径,指的是非税收入。中央财经大学公共与管理学院院长马海涛曾估算,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至少有2万亿;而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则估计2007年非税收入达到8.7万亿,超过当年财政收入3亿多。
学者普遍认为,近年中国的非税收入规模至少相当于当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说,如果这部分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每年可以为财政增加大笔收入。然而,虽然这些年财政部一直以来试图对这笔天量资金实施有效的监管,2004年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但始终成效不著。
地方政府不重视,相关收费部门私自列项征收及截流情况严重,大量财政性非税收入游离在财政管理之外……这个一直突破不了的瓶颈在2009年有了戏剧性的转变。财政部2009年的重要一项工作就是为非税收入立规,并争取尽快把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
《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界定了非税收入的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土地拍卖收入、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陈先生表示,属于区政府管辖范畴的非税收入,只有部分罚没收入及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首先狠抓的是违章建筑罚款。”其实,所有的罚款收入数额都很零碎,占财政整体比例也不大,引用政府内部人士的话,当税收好的时候,谁有空去管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城管部门罚多少,开多少单,上缴财政多少,政府一直不太重视。但今年情况却发生了逆转,陈先生与城管部门沟通的频率也频繁起来。“虽然比重不大,但收入比例增加得很快。”
闲置国有资产的盘活也成了地方政府增收的有力武器。“很多国有企业的闲置资产已经丢置好些年了,一直没有人理会,不但产生不了价值,还占用仓储空间。我们督促企业把闲置不用的资产出租盘活,也为财政增加了一个收入来源。”
虽然如今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还远远未能达到预期,但增长势头十足。2009年上半年,广州市荔湾区非税收入同比增长了30%~40%。
事实上,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实现了久违的4.8%正增长背后,税收数字仍然同比下降3.1%,应归功于激增130%的非税收入。
“今年的财政高压,无疑促使了一直未能纳入规范管理的非税收入管理快速走向正规化。”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如是说。
财政扩张或应放缓
在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大力促进财政增收和节流的努力下,财政赤字是否能止于预算范围之内?对此,专家认为还要看下一步的财政支出力度有多大。
外界有一种说法,指包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内,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的刺激政策所需金额其实已经远超4万亿。原定的4万亿刺激方案够不够,取决于未来经济走势的变化,假如经济未能达到复苏预期,政府应继续扩大投入。
“我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们不能过分相信财政的能力,也不能过分相信政府干预措施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刘尚希说,“现在财政应该采取一种谨慎的政策。就目前来看,更重要的是要把目前的措施实施好,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没必要再进一步加大投资。”
在适时打住政府投资步伐的同时,刘尚希更进一步认为,在经济已经企稳回升之后,结构性减税政策也不再需要继续扩大下去。
据了解,就近日刚刚实行的再次上调出口退税新政,在财政部内部也一直持审慎态度,虽然这两年出口退税率的几次上调的确使企业减轻了很多负担,但是同时也使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并带来了巨额财政压力。很多专家认为,经济下滑止住之后,出口退税的提高步伐也可以就此打住。
其实,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财政步步为营,目标就是为了把赤字控制在年初预算的9500亿左右。由于这些年财政收入增长理想,每年都在陆续减少赤字,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仅在20%左右,只要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预计还是控制在3%之内,则是我国综合国力可以承受的,总体上也比较安全,原则上只要通过再增发国债就可以弥补赤字。
但是,当中也并非全无忧虑。刘桓对记者表示:“从今年发债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觉得不是太理想。一般来说,国债的利息应该高于中国银行储蓄存款利息,但目前银行储蓄年息是2.5%,地方债券的利息却不到2%。承销商拿在手中,发行是成功,百姓不买,就会形成谁承销谁就承接资产的后果。这样下去的话,承销机构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继续发债可能会有点困难。”
而一旦发债不能成功,最糟糕的情况就是被迫发钞,引起滞胀。
虽然目前也没有太多迹象显示国债可能发不出去,“但我觉得在增收节支之余,还必须提高国债利息,使其高于银行储蓄利息,才能真正确保财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