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分钟日全食引起公众关注天文热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3日10:52   CCTV《新闻1+1》

  主持人:

  但总的来看,应该说我们这次观看日全食盛况空前,人非常的多,这么多人来讲,我们想可能不都是主观上要对自己进行科普,很多可能是看热闹,或者完全是一种兴趣,这是客观上导致很多人来看,我们在科普方面来讲,怎么能够把人们客观上的这样一种热情和我们自己主动的想进行科普的实际的一些操作结合起来?

  徐善衍:

  今天我看到一些媒体报道,对观测今天的日全食盛况空前,很多观众抱着很大的兴趣投入这项活动,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科普工作的工作者,也感到很高兴。因为在我们开展科普工作中,历来有个说法,兴趣是接受科学、接近科学、热爱科学的第一个老师,或者是进入科学大门的第一个门槛。所以借着观测日全食这个机会,能够把大家的兴趣调动起来,以此为契机,更多地开展一些经常性的科普工作,我想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但不要一是一,日全食观测作为一项活动就了了,能够使我们从事科普工作的各个单位、各个学校,能够对面向各类广大公众,青少年也好还是成年人也好,进行一些科普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总结这次观测的一些经验也好,教训也好,或者从这为起点也好,能够把这个工作长期地做下去,因为科普工作是个长期的一项事业。

  主持人:

  从这个科普的角度来讲,刚才我们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大家也在想,很多人参与到实际的观测过程当中来,在短短的将近6分钟的时间,是一种6分钟现象,在这6分钟之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商业机构的参与,包括政府的出于一种推动的这样一个做法,发出相应的通知。6分钟之后,下一步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来做工作?

  徐善衍:

  我想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的关注点应该在6分钟以后,如何把这项工作,把科普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应该说这6分钟是吸引公众从关注天文现象开始,天文科学开始,这种现象对我一个触动,使我想起来人类的科学的发现,人类的科学文明的进步,应该说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讲是从天文学开始的。比如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提出的天文,就是诸多的天文现象迷惑不解,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来应该说人类的文明进程,近代科学的发现,近代科学的出现,应该说也是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说,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说,也是天文学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主持人:

  我想起来温家宝总理在和同济师生会面的时候,引用希腊先哲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人,那他们没有未来,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仰望天空”,这句话可能是一语多关,但是也提到了,应该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我们从现在来看,我们所提到的科学素养包括哪些方面?怎么来培养?

  徐善衍:

  科学素养,现在国际上通行提法,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就是要公民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素养高低,这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衡量尺度。

  再一个就是了解、把握科学发现的过程,这里边包括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包括弘扬科学的精神,你是不是具备,单纯知识不行,因为掌握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你善不善于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

  再一个素养很重要的就是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应用科学,以及掌握应用科学技术的技能。

  主持人:

  实际上科普来讲需要人,需要钱,需要一些政策。比如说刚才我们从短片当中提到的霍金是一个科学家,我们大家也知道他在科普方面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

  但是反过来我们现在的社会当中,我想包括徐先生您,好像您是从事科普的,在国内也不会像霍金那样有名声,很多人在进行科普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能够使这些人真正的在社会当中来实践他的做法?

  徐善衍:

  应该说,2002年我们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据我知道还没有什么《科普法》的,《科普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让全体公众能够接受科普教育,同时越来越多的公众也从而能够参与科学的传播和普及,就是你是这方面的工作者,你也是接受教育者。

  主持人:

  我们为什么现在很多的科学家没有看到在第一线从事这种科普工作?

  徐善衍:

  实际上我们的一些科技工作者也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工作,但是这种自觉性,这种国家推动能够激励科技工作者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开展这个工作,这种激励的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持人:

  问题在哪儿呢?

  徐善衍:

  比如说,我们国家制定《科普法》的时候,我也代表我们国家组团到外国进行考察,我所看到的比如外国科学家,一个科学院所它每年从事的项目要花纳税人的钱,你花纳税人的钱从事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意义、作用是什么,对社会,对老百姓能有什么好处,你这个项目又进行到了什么程度,要定期的向群众,比如说深入到社区,在一定公众场合进行报告,这个报告的过程,让公众了解你做些什么实际,也是进行了科普工作的这么一个过程。

  再一个,我在国外,我们所比较关注的一些科普场馆、科技类场馆、公益性设施,它的经费基本上是按照三分之一都是由企业和社会上的一些基金会提供基金。而我们国家基本上,像这些公益性的设施都是国家拿钱,来自于社会上的群众的捐赠、企业的捐赠是极少极少的,这都体现了我们在科普工作激励多方、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上还存在着机制问题。比如现在好多科技工作者提出来了,我做科普工作,我写有关文章,参加活动,不算工作量,而且开展科普工作的情况怎么样呢?对他评职称、晋级没有什么关系。

  主持人:

  我想科普实际上有两方面,要普,同时也有人接受。从公众参与的角度来讲,我们似乎给公众提供参与到科普当中来的机会并不多,公众怎么来参与呢?

  徐善衍:

  公众参与主要现在我们是在两方面努力的,一个就是比如在社区里边,实际社区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好多人就是说,所谓中国有句老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有各的专长,可以在群众中发挥那些各自有专长的人,他们在群众中进行一些彼此之间的科学教育。

  主持人:

  实际上公众参与到科普当中来应该有一个前提,必须得有兴趣,怎么样培养他这种兴趣?

  徐善衍:

  这种兴趣一般对不同人群来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有些人对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对某个学科他有探索的兴趣,希望对某些方面掌握一些知识,这是从兴趣出发。

  还有一个,成年人来讲,多数都是从他的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比如社区涉及到怎么样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怎么样防病治病,使自己活得更健康,更有品位,这方面他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

  主持人:

  从公众的参与角度来讲,像我们很多的科研项目的审批,包括实施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也应该让公众参与到当中来,起到一个监督,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兴趣的一个过程?

  徐善衍:

  你提这个问题是在世界上,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兴起的一个叫做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公众理解科学概念就是认为在当今社会,社会上所有的一些公共事务或者公共决策,无不包含着科学的内容。

  那么在一个民主社会里边,怎么样使公众对这种包括科学内容的各项活动和决策,能够让公众在其中发表意见,听到群众的声音,是同意、反对、支持、赞成,还是怎么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向公众来传播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知道一些科学知识在当今社会应用的一些价值、作用,它的正面效果、负面作用是什么,群众有了这个基本知识把握以后,他才能投身到社会活动和各项决策中来,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日全食 天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