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军旅日记:电波里的绿色豪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17:21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马小真  赵  斌(实习)

  如果说,1927年8月1日,在那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中,从烽火台上走来的我军通信兵,由发展初期的“一部半”电台起步,与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同频共振,那么,走过了栉风沐雨的八十二年,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电信工业的发展以及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演变,担负着军事通信任务的通信兵,已成为现代化部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09年7月16日,我与本刊实习生赵斌来到了驻杭某通信连。整整一天的军旅体验中,我们除了了解到通信兵对保障军队指挥和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外,还从这支纪律严谨,军风昂扬的部队看到了,这群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通信兵们并没有常人想像的娇惯自我与难以管束,他们不仅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更以一种豪迈激情和拼搏锐气,向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更新,更高目标勇敢攀登。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映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

  7月16号上午10点50分,我们从市中心驱车近10公里,抵达了位于市郊的驻杭某通信连。据说,解放前这里曾是新四军的情报站。

  7月的杭州骄阳似火,尽管这支占地256亩,白墙黛瓦的连队营房处处掩映在苍郁茂盛的绿荫中,但不依不饶的猛烈日头还是穿透了一切障碍物,像一轮轮金箍般罩在我们身上。

  38.2摄氏度。这是杭州四季最炎热的时节。之前一周,气象台已经发布了高温橙色气象预警。

  烈日下,偌大的营地不见一名战士的身影,只有起伏不绝的蝉鸣声不断传入耳中。这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有了些许愕然。见此,接待我们的该连连长阚劲松解释道,每年进入夏季,上午10点半之后战士们的所有训练就结束了。此刻,他们正在学习部队条令条例。听到这里,我朝阚连长一笑,原来科学发展观也贯彻落实到了部队,真正体现了现代化军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在窗明几净的会议室里,我们与阚连长小叙了一会儿,并稍做调整后,即在他的带领下,走进了打着空调的学习室。

  我们的到来,显然让正在专心学习的战士们有了一丝突如其来的不平静,不过很快,这些战士们便迅速恢复了常态,双眼紧紧盯着手中的资料,或正在为他们讲课的指导员,而不再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我们。

  其间,有个眉眼清秀的小战士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每次意识到我们的镜头对准他时,他总会抿着嘴唇,腼腆的低下头。后来我们打听到,这位去年入伍,名叫陈蒙的小战士来自浙江天台,今年只有19岁,是整个连队年纪最小的战士。在连队,他是个通信员,主要工作是协助连长及指导员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为了不影响战士们的学习,我们只是随意拍了几张照片便离开了学习室。许是我们到的比较晚,上午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这时,有嘹亮军号响起。我下意识的看了下时间,12点整。

  12点,是战士们的午餐时间。在阚连长与林指导员的邀请下,我们走进食堂,与战士们“共进午餐”。迅速观察了一下,这支连队的食堂并不大,却非常干净整洁,哪儿是盛饭的,哪儿是舀汤的,都秩序井然。

  在部队,做任何事都得雷厉风行,吃饭也一样,从集合到吃完最多半个小时。而且与我们想像中一样,整个午餐时间,食堂内没有一点喧哗声。

  陈蒙坐在我对面的一张餐桌,看起来他对一盘青椒炒肚片特别对胃口,吃得非常有味儿。连队的伙食,成了我到来后的第二个意外。午饭后发现了贴于食堂墙上的一周菜谱,内里的菜式好得让我惊讶。于是让同行的实习生赵斌随意选取记下了7月9日的菜单—

  早饭:面条、米饭、八宝粥、青菜香菇、韭菜炒蛋、榨菜香干;

  中饭:米饭、鸡煲、蒜泥苋菜、水煮肉片、肉末粉丝、雪菜蛋汤、哈密瓜;

  晚饭:米饭、排骨芋艿、红烧鸡爪、四季豆、莴笋茭白、绿豆汤。

  采访结束后,当20年前曾有过当兵经历的朋友告诉我,他过去参军时的伙食费一天只有两元一毛五时,我再一次惊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果然不能同日而语,如今战士们十五元一天的基本伙食,怕是我这位朋友当年想都不敢想的。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12点45分,即将开始的午休期间,一名小战士哼着歌从我身边经过。我叫住他,问:你刚才哼的歌是什么?

  小战士个子不高,长相憨厚。他像喊出操口令似的大着嗓门回答我:当兵的历史!

  当兵的历史—听起来多么自豪!连我都被感染了。后来,专门上网搜到了这首歌—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映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

  那一刻,小战士陈蒙稚气的面庞又晃动在我眼前。他入伍那年正是十八岁。

  十八岁,花蕊般洁白的年纪,脱了军装也就是个大孩子。想起了我的小表弟。这个时候,他一定躲在吹着冷气的空调房里吧。他的手上,是否拿着冰镇过的碳酸饮料?他的眼睛,是否紧张盯着电脑游戏里的情节?而他,又是否会对叮咛他早点休息的父母,不耐烦地嘟哝几声?

  同样的十八岁,同样的独生子,陈蒙和他同批入伍的战友们,却早已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与舒适的生活环境,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们与过去的生活艰难告别—这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每个新入伍的战士都会有的心路历程。他们要适应的,是严格有序的军人生活,是艰苦严酷的军事训练。而他们要走的,则是一条从普通少年向青年军人蜕变的成长之路。

  十九岁十九岁,我浑身是兵味,训练场上刺杀格斗考核勇夺魁,新兵面前我是老呀老同志,连长再也不把我叫小鬼。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快慰。

  我很高兴,能于八·一建军节来临之前,在部队体验军人生活。虽是带着一定距离的观摩,不过,这里的一切足以让我好奇而兴奋。当我拿着相机与采访本走在灼烫的太阳下时,当汗水一次次湿透衣裳时,好多次我都忘了,我是走在炎阳炙人的季节里。我不敢说,这是军人的精神在感染我,并赋予了我昂扬的工作激情与最佳工作状态。只是觉得,在军营,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氛围,会让你情不自禁地融入进去。

  16号下午14点40分。起床号吹响不久,我们走进学习室。推开门,原来里面已有不少战士了,他们正坐在电视机前看近期热播的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看到好笑的镜头,他们不由自主的哈哈笑着,捶打起彼此的肩臂。我被他们的快乐感染了,这群年轻的战士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当初离开家乡,带着懵懂的青春梦想走进部队,与战友们朝夕相处,亦如手足般相亲相爱。部队是他们成长的大家庭。

  15点整,是每日例行的读报时间。

  “读好书、立好志、当好兵”,这是许多部队的传统活动。我留意了一下,连队订阅的报刊如:《人民前线》《演讲与口才》《学友》《参考消息》《兵器知识》等,都非常受战士的喜爱。相对枯燥的军营生活,每日雷打不动的读报活动既有效地提高了战士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同时,报纸导向作用的较好发挥,也促进了部队的各项建设。

  指导员林高元率先念完一篇《人生感言》后,战士们陆续走上讲台开始朗读他们喜欢的文章。

  来自浙江乐清的林高元,是这支连队中学历最高的军人。2004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的他今年只有27岁。对一名军人来说,他的军旅生涯算是相当风顺的。本科毕业后,在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培训了一年,便来到了这支通信连。过硬的政治素养,严以律己的工作作风,短短四年时间的历练,很快就让他从一名排长成长为连队指导员。在林高元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80后的负面特质,却有着与同龄人迥然不同的成稳与大气之风。

  作为一名年轻的80后军官,林高元和他的许多生于80年代的战友们一样,自出生后就拥有优渥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对改革开放他们没有情感上的排斥和态度上的怀疑。虽然他们的入伍动机各有不同,虽然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文化程度也各有不同,但就总体上看,这些80后官兵在理解接受新事物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敏锐性,而在部队的新装备训练、战训法研究、技术革新中也同样具有一定优势。

  不过,连长阚劲松的一番话非常值得玩味。这位昔日优秀的二炮战士,有着14年军龄的军人对我形容说:这是一群非常活跃的战士。

  活跃?我反复咀嚼着这个在不同语境下,可褒可贬的词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人性也得到了更多释放。不可否认,80后官兵们的思维能力确实非常活跃,但同样充满困惑。在几个小时的观察与接触中,我发现不少年轻战士就像一个矛盾综合体。他们个性张扬,但思想隐蔽;竞争意识强,但意志相对薄弱;训练主动,但自律不够。这种矛盾,让一些战士选择了奋进,而另一些,则陷入了迷惑。不少战士谈起未来时,他们的脸上难免会有迷惘表情,他们对他们的人生,尚未有过理性规划,而部队生活,更多时候只是一种现在进行时。

  22岁的台州籍士官朱和相,还差一年半就要退伍了。台州是浙江沿海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朱和相是家中独子,父母均从事眼镜生意。19岁,他被父母送进部队。对于入伍原由,性格爽朗的他倒是直言不讳:“我太顽皮了。”言下之意,父母就是希望几年的部队生活,能让他得到一定程度的收敛。

  原以为,部队生活对这位生于1987年,不愁未来的年轻士官来说只是人生必经的一条路却不是惟一出路,而当兵经历,在他心里或许也不见得有多珍贵。但最后,我发现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朱和相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三年军人经历及部队生活,竟然有着非常深,且不易察觉的感情。我之所以这样认为,完全是因为他最后对我说了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我是2005年12月1日入的伍,这个日子很好记,我不会忘的。”

  人的一生有多少日子值得铭记,而更多的日子不过是风过密林的霎那过程。朱和相能记住2005年12月1日,足见他把对军旅生涯的感情全深埋在了心里。

  后来我了解到,作为一名一级士官,朱和相的技术在连队还是非常过硬的。在这里,我要提一下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为适应现代军事发展的需要,2000年,我国改革了兵役制度,把4年服役期缩短为2年服役期,同时为鼓励有文化、有技术的士兵留在部队服役,取消志愿兵制度,改为士官制度。由此可见,朱和相这位生于富裕家庭的战士,并非我想像中到部队来只是为了混日子。他也努力过,并有他的抱负与信念。

  这是7月16日下午15点20分。离我初到连队过去了5个小时。5个小时,因为朱和相,让我不再以一种挑剔的心态来看待80后战士。其实,这群年轻的战士们在部队的大集体里,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他们身上许多特质也不完全因为他们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而是因为还年轻。而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本身也就是人生成长与自我完善过程中都会遭遇的问题。

  二十岁二十岁,我就要离部队,我把青春留给了亲爱的连队,连队给了我呀勇敢和智慧,从此再也不怕浪打风吹。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珍贵。

  郊区的夜晚似乎要比城市来得早些。才过19点,营地已是漆黑一片。

  夜幕中,除了偶尔传来的蝉鸣与蛙啼,还有淡淡的白月光从树梢间穿过。这是一个生态环境异常美丽的营地。

  20点30分。战士们在营地集合。有战士迟到了,汇报完毕后迅速归队。阚连长负手而立,神情严肃,向全连战士们作一天训练与学习的点评。听他的口气,似乎对即将过去的这一天并不十分满意。这位上世纪90年代入伍的军人,显然对眼前这群年轻的战士们有着更高要求。

  15分钟的点名完毕后,大部分战士回到各自的排房洗漱。这时候,偌大的学习室只留下19岁的陈蒙和其他三位第二天要去参加演讲比赛的战友们。林指导员非常恳切地请我留下,为这些参赛战士们指导与点评。

  模拟演讲开始了。看起来,陈蒙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四名战士中,只有他完全可以脱稿。

  凭着过去多次参加演讲比赛与专业普通话训练的经历,我给陈蒙指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他很认真的记下了,当最后一次演讲时,已经明显比刚开始时好了许多。

  21点,熄灯时间。我回到营地内的招待所。虽然远离市区,营地的夜晚依然酷热难当,连迎面的风都是温热的。

  22点15分。我走出房间。尽管一天的采访让我感到有些疲惫,可我仍想看看,这样寂静的夜,营房的战士是否与营地那些归巢的鸟儿一样,都已入睡?想起了战士小陈的话:“十二人的排房,只有两台吊扇,那么热的天就像蒸炉一样。晚上根本睡不着觉。可谁叫我们是当兵的呢?当兵就是要接受所有的考验与磨砺。”

  学习室的灯依旧亮着。没有进去打扰,我知道,小战士陈蒙和他的战友一定还在里面练习演讲。

  22点30分,回到房间。招待所的冷气很充足,我躺在床上想,如果穿上军装,我会是一名合格的军人吗?一直纠缠于这个问题,却始终不敢给自己一个坚定的答案,直到不知何时沉沉睡去……

  7月17日清晨,正如林指导员所形容的,才5点过,我们真的就在一片欢腾的鸟叫声中醒来。

  营地的早晨空气清新如水,树叶上有露珠在闪耀,我甚至还看到了一只可爱的松鼠在草地上觅食。而头顶上方,时不时有不知名的鸟儿或野鸽子咕咕叫着飞过。这真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军营。不远处的树荫下,小战士陈蒙拿着演讲稿在做最后的冲刺。我看了下手表:5点40分。陈蒙的演讲稿写得非常出色,这是我到来后的第三个意外。林指导员说,这篇演讲稿是连队里一名大学生战士写的,题目是《为了荣誉,我们奋勇向前》。荣誉,是一支军队胜利前进的动力,为荣誉而战是军人的无尚光荣。陈蒙会在今天的比赛中,为连队争得这个荣誉吗?其实不管最终的结果是怎样,至少我们看见了,一个年仅19岁的军人,他的勤勉与努力。

  6点。起床的号声在营地响起。半个小时的早操就在这时开始了。尽管时间尚早,可灼热的阳光就已经毫不客气的直射下来。从镜头里望出去,21岁的安徽籍士官宛新胜的脸上全是细密的汗珠,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在班长的口令下完成所有的早操动作。

  早餐过后的8点。对于全连战士们来说,是一天最艰苦时候的开始。而这样的专业训练对我们来说,却是最渴望看到的。

  通信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之一,是担负军事通信任务,保障军队指挥的专业力量。它的职能是:一,保障战时作战指挥不间断;二,保障军队平时重大任务圆满完成;三,保障军队日常工作正常开展;四,保障战备训练和军事演习顺利进行。所以,通信兵在军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平时的专项训练也就非常重要。

  8点10分。其中一分队的战士们换好了迷彩服,背着重达20斤的络车来到训练场。他们的专项训练内容是:攀登固定、架线、500米收放线。

  空旷的草地上,两根5米高,用沥青抹过的光滑长杆相隔20米,杆脚各插着小木桩。入伍已有3年的技术能手宛新胜首先给战友们做了示范。只见他在经过拉线、选点以后,左手拉着光缆,一阵助跑,轻轻一跃便上杆了。接着,他熟练地将光缆系在杆上,伸直双腿迅速下杆。这一系列的动作如闪电般,快得几乎让我来不及拍照。

  不敢过多打扰战士们的训练,我们转至另一场地观摩另一支分队的战士们进行破损光缆续接操练。待我们再次折回训练场时,先前进行专项训练的战士们已经开始体能训练了,比如掷手榴弹、单杠引体向上等。

  9点15分。

  助跑。屈身。抡臂。当被战友们戏称为“肌肉男”的宛新胜将最后一枚手榴弹远远掷出时,我们也基本结束了为时一天的部队生活体验与采访。

  回到会议室,柴狗小黑依旧趴在角落里惬意地睡觉。看见我们,它只懒懒地抬了下眼睛。我对阚连长开玩笑说,小黑都比你们官兵舒服,睡觉还能享受空调。

  这时,文书已经打开电脑给我们播放退伍兵们录制的CD。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林指导员常挂在嘴中的话。

  屏幕中,退伍兵们的神情个个凝重戚然。不知他们在即将告别军营的那一刻,心里是否真的像歌中所唱:其实我真的真的真的不愿离开部队。

  “时间它匆匆似流水,转眼我就要退伍把家回。忘不了第一次手握钢枪的陶醉,忘不了第一次紧急集合的狼狈,忘不了第一次过年深夜独自一人想家时流眼泪……”这样朴实的歌词让我们也不免为之动容。

  “我想在部队多待几年,也不知行不行?因为部队生活对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实有了很大改变。”这是在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战士对我说的话。他说,这句话,他没有对连长说过,也没有对指导员说过。可是,和平年代没有枪林弹雨的考验,能当上职业军人的毕竟少而又少,对大多数人来说,部队生涯只是人生的一个片段。我不知道这名朴实的小战士,他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9点40分。阚连长亲自将我们送到连队门口。我们的司机小宁已在那里等候多时。坐上车,看着公路两旁的参天大树飞快向后掠去,一路沉默无语,却在心里感慨:短短24小时的军旅游生活体验,真的让我们改变了过去对现代军人的许多负面看法。在和平年代,我们年轻的军人并没有失去斗志。只要祖国需要他们,他们还是会以昂扬的斗志出现在哪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是胡锦涛主席曾在军队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所提出的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我欣慰地看到,与我们朝夕相处整整一天的通信连的全体官兵们,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履行他们的职责,构筑一片绿色的精神高地。

  这段话看似矫情,却是我心里最真实的感受与体会。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军旅 文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