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家长共同投资“独二代”
未来价码:百万元宝贝
主笔◎鲁伊 摄影◎关海彤
坦白地说,我相当讨厌婴儿经济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抵触被人描述或自我定义为一个随时等待被不知什么人当头敲一锤子的小猪扑满。我骄傲于自己的理性、清醒、不受商业宣传蛊惑的强大免疫力。我坚持不给我儿子补钙吃进口辅食,也从来没带他去游过泳参加什么早教亲子班。
然而,在听从我家育婴师的建议,为儿子建了本“变天账”后,我渐渐开始习惯,每个月底,被求和那一栏里庞大的数字吓上一跳:迄今为止,这个只有8个月大的小孩子,最少的一个月花了3788.5元,最多的一个月,9505.25元。
正因如此,几星期前,当《49万养大一个孩子》的新闻标题出现在我浏览的网站首页时,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那怎么够?
果然,追根究底的结果,发现这条新闻的源头,是200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徐安琪受上海市徐汇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对746户家中有2004年前出生的30岁以下未婚子女家庭的子女养育成本的调查。且不论5年前的物价指数与今天已经有相当大的差别,单从这一调查的样本选取看,被调查子女分别处于哺乳期、幼托期、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和未婚不在读7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100个以上样本。这便决定了,最终获取的结果必然是一个综合平均值,而且很可能是被低估了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30年前,我上幼儿园的费用为零;20年前,我读小学的学费每学期只有5块钱;即使在10年前,我上的大学,每年学费也不过700元,住宿费400元,每个月500块钱的开销在宿舍中已经可以算是中等小富婆。而从徐安琪的调查中可以看到,2004年时处于幼托期的孩子,每年学杂费的开支平均高达4600元,支出6000元以上的占26%,最高的达2.3万元以上。世易时移,今时今日的父母,在这一项上的预期开支,只有更多。
一位学前教育专家在和我聊天时建议,隶属于美国农业部的营养政策与宣传中心(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and Promotion)每年公布的《家庭育儿开支报告》(Expenditures on Children by Families),对于像我这样生活在中国大城市中的白领家庭来说,可能更具有参考意义。“有的项目上中国人可能花得比较多,另外一些项目上美国人可能开销比较大,加加减减,总数应该相差不多,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北京、上海的非户籍中高收入人群。”
根据公布于2009年7月的这份最新报告,2008年,对于年收入在56870美元到98470美元的美国中等收入家庭,将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养到17岁,各项费用综合统计,平均要花221190美元。
按照当前汇率,这相当于151万元人民币——尚且不算大学的学费。
有没有搞错?从头到尾将这份报告看了3遍后,我笃定地对我儿子的父亲说,美国人的确算错了。
这份报告计算的是养育第二个孩子的花费——由于许多大件耐用婴儿用品如车、床、服装、玩具等可以被重复利用,一般而言,养育第二个孩子的成本要低于第一个孩子。一对夫妇养一个孩子要花掉收入的27%,养两个孩子时上升到40%,养三个孩子就只需47%。以个体计,独生子女的养育成本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高出25%。
这项研究也并未将一些家庭可能要面对的医疗费用和私立学校的学费计算在内。平均的意思就是,即使你守着计算器算计每一分开支,你每年账本上的数字也不过在这个范围内浮动。而且,因为研究截至17岁,大学的学费还不包括在内。何况,因为生了个儿子,我已经荣升为“建设银行行长”——在很多人眼里,我似乎很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考虑为他将来买房做准备,虽然我如今依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此外,它也没有计算身为父母可能必须面对的收入损失。如果一方选择在几年中放弃工作专心照顾孩子,不只是目前的收入会减少,未来的收入预期因为职业生涯的中断也会受到影响。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一些人会选择一些收入相对较低但时间相对灵活的工作,付出的是隐性的机会成本。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付出这么多的代价之后,我将得到什么?■
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