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甲子观察:“人的全面发展”之安徽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10:39  《决策》杂志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化物”与“化人”的关系命题,在现代化道路上一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离开了物质的现代化,所有的一切都将失去基础;同样,现代化过程的推进离开了一定素质的人,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甲子观察:“人的全面发展”之安徽样本

  ■本刊记者   杨   敏

  9月9日上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一个会议室里,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正在举行,这次学习讨论的内容是“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

  自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以来,这是第60次集体学习。中央领导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研判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命题,可谓意义深远。

  60一甲子,弹指一挥间,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求索,即使洋洋宏文也无法作全景展示,不如选择一个窗口,借助一个样本,去观察在这60年中,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如何通过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去奋笔绘就一个大写的“人”的。

  现代化成果惠于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徽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最好的样本之一。

  自发轫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到肇始于安徽、成熟于安徽的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再到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下,连续3年推进的“民生新政”,“安徽模式”一次次走向全国。可以说,安徽60年的现代化建设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的发展史。

  9月15日,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在“60年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用翔实的数据,展现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经济基础极其薄弱,1952年生产总值仅为22.9亿元,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8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了48.2倍,年均增长7.2%。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实力大大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提高。全省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326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4.1%。

  上述数据呈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那么,人的现代化体现在何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身体素质的现代化、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就是三个重要的观察维度。

  从安徽人的文化素质来看,60年前,安徽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0%,每十万人口中初中在校生只有94人,高中15.8人,全省人口85%以上都是文盲。1949年,全省高等学校只有2所,在校生1052人。 “危房子,土台子,里面坐个泥孩子”,今天,这句长期用来描述安徽基础教育状况的顺口溜已经成为历史,经过60年的发展,人民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有力保障。2008年底,全省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84%和99.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高校已经为社会输送了191.1万高等教育毕业生。

  从安徽人的身体素质来看,60年,安徽人民更健康更长寿了。60年前,安徽城乡缺医少药,自然灾害和疫病连年不断,经过60年发展,百姓健康权益逐步得到保障,2008年,全省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73岁,一些反映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都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43%,实际补偿率达到46.8%。

  从安徽人的生活质量来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普遍追求的理想生活早已实现,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决策》记者在安徽省统计局人口社会处了解到,2008年城乡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6%以上;全省体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体育场数从1979年的3071个,发展到2008年的12972个;国内旅游人数从1979年的37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的9938万人次,安徽人在名山大川放松身心的同时,还能在名人故里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管仲、老子、庄子、华佗、曹操、包拯、朱熹、李鸿章、詹天佑、陈独秀、胡适、邓稼先、杨振宁……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都是现代安徽人萃取人文精神的源泉。

  数据尽管枯燥,却能直观地反映出安徽60年现代化建设成果是如何惠及众生的。60一甲子,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的现代化脚步将迈向何处?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法国政治学家让·莫内有一句名言:“现代化的关键是化人,或者说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

  诚哉斯言!“化物”与“化人”的关系命题,在现代化道路上一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离开了物质的现代化,所有的一切都将失去基础;同样,现代化过程的推进离开了一定素质的人,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针对此,“十七大”以后,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把人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晓剑教授在接受《决策》采访时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遵循着这样一个演进路线,从市场转轨、企业转制、到社会转型、公民转性。“几十年经济发展,已经给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所以现在来提社会转型和公民转性正当其时”。

  而要促进“社会转型、公民转性”,就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安徽,我们已经看到一丝新意,那就是“民生指数”节节攀升。

  自2007年安徽实施“民生工程”以来,3年已经累计投入500多亿元,使城乡5000多万群众从中受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农民工培训、城乡医疗卫生项目、农村文化建设等,每一个项目无不是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花在民生上的资金有360亿元,2008年近500亿元,占到当年财政支出的30%。而安徽近年的新增财力,大约80%都花在民生支出上。安徽财力并不宽裕,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民生工程占到这个份额,足见其在党委和政府心目中的分量。

  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会产生显著的乘数效应。有研究表明,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甚至要高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而每增加1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农业产值增加6.75元。

  那么,在“4万亿”总投资计划中,到目前为止,国家支持安徽的134亿,又有多少投入到社会事业领域?《决策》记者在安徽省发改委社会处了解到,社会发展方面的项目中央投资达到23个亿,占比1/6;而全省9000多个项目,涉及到社会事业的就多达3696个。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上每一轮经济危机的发生,都将伴随着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在安徽现代化脚步即将迈进“十二五”的时候,又对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化的关键是干部的现代化

  今年5月,《植入现代执政新理念》、《新型领导力的思维模式》连续两场报告会,在安徽宁国市的干部中引起反响,一时间,“现代执政理念”、“新型领导力”也成为宁国人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

  有着“安徽第一县”美誉的宁国,自今年以来,以每月一场专家报告会的频率掀起场场“头脑风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香港,国内一流专家接踵而至。处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方阵”的宁国,一直注重锤炼现代化的干部队伍,此番提出争做“学习型”、“创新型”、“实绩型”等“五型干部”活动也正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那么,人的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何谓现代化执政理念?什么样的领导才能够算作一个“新型领导”?《决策》记者带着这些问号来到安徽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

  王佩刚处长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队伍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社会的大量精英集中在党内、集中在机关。而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集中资源干大事,这些资源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既涉及效率问题也涉及公平问题。因此,干部队伍的现代化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安徽有24万公务员,这支队伍的状况决定了现代化的进程”。

  毋庸讳言,当前,干部的观念与现代化的要求尚有差距。一些干部对现代化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物的现代化,忽略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本身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阶梯式,一种需求满足以后会自动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伴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社会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的需求早已不是建立在温饱基础上的经济安全需求,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追求公平和正义,追求自身价值实现。作为“公仆”,这样一个社会角色赋予了干部群体特殊的使命,就是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眼光,从观念上、方法上、价值导向上真正体现“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才能真正当好“服务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无论是现代执政理念的“植入”,还是现代领导的培育都离不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并作出处级干部5年内脱产培训不得少于3个月,科级干部不得少于2个月的硬性规定。现代干部的教育也需要现代化的干部教育方法来推动和实现,2009年元月,一项名为“安徽省干部教育网络培训”试点正式启动,通过推动干部在线学习,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工学矛盾问题,另一方面还能解决传统培训模式中投入不足、师资不足、机构不足等现实问题。

  据悉,这个网络教育平台试点9个月来,已有1万人在线。如是观之,“网络教育”这个现代化的代名词,对“物的现代化”最终要服务于“人的现代化”做出了最好诠释。

  现代化的标准是百姓的现代化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年前,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在属于印第安人的私人土地上发现了石油。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辆豪华的“卡迪拉克”。然后,每天都驾车到小镇上去兜风。

  令人惊讶的是,他那辆气派非凡的汽车是由两匹健硕的马拉着的。原来,印第安老人从没学会用钥匙去启动点火,尽管汽车发动机有100匹马力昂首待发,可印第安老人只会用汽车外面的那两匹马。

  如果要让“马拉名车”这个现代寓言不在中国发生,就要将提高老百姓的现代化水平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那么,为什么说衡量现代化的标准是百姓的现代化呢?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其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化转变。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的确,对老百姓来说,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习得”过程,而现代科技的应用可以缩短这一进程。

  魏孔良,一个农业大县的小学英语教师,从师范毕业后自己通过自考完成了英语专业学习,“我的语法单词知识方面还可以达到要求,但是英语发音就谈不上标准了”,他坦率地评价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在他的学校里,还有7名跟他一样自学成才的英语老师。

  “发音不准”的农村教师“魏孔良们”终于有了一个好帮手。中国科大讯飞推出的畅言语言教学系统,具备一种在线测评功能,它可以让老师对自己的英语发音打分,找出发音不准的地方进行改正。有了这套教具,魏孔良的英语发音越来越标准,而且教具中的“人机对话”功能,让农村孩子们对开口说英语不再感觉陌生和胆怯。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安徽省已在部分区县的学校进行这套教具的推广工作。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魏孔良不是英格尔斯笔下的“传统人”,如果他没有现代意识,就不会欣然接受畅音语音教具这种新生事物。《决策》在采访中还得知另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皖南山区一个乡镇,“农民书屋”和“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一个叫尹叔友的农民来到这里,他在活动中心学会了电脑。第二年,就在因特网上办了网上商店,专门卖当地一种手工绣品。从此,他不再肩挑手提,不再跋山涉水,不再风吹日晒,手工绣品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当地干部说,他是新型农民的代表,也是现代农民的代表。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魏孔良和尹叔友“习得”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安徽老百姓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