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人的别样景致
■本刊记者 贺海峰
宁国市之于安徽省,犹如深圳之于中国,是安徽县域发展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拜访宣城市委常委、宁国市委书记孙正东之前,我们先行深入若干村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那些频频呈现的亮点,不时撞击着我们的固有思维,令人喜悦乃至震撼,并生发出“好山好水更有好人”的感叹。
9月21日,宁国市委接待室。刚一落座,孙正东就语出惊人:“宁国市的目标是,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而这恰好与我们此行调研主题“人的全面发展”也即“人的现代化”相契合。
相见恨晚。于是,在孙正东书记充满激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在我们热烈而又理性的讨论中,一个更为丰满、更为灵动、更为幸福的宁国人群体款款朝我们走来。
生生不息的“翠竹精神”
宁国是著名的中国元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莽莽山岗、津河两岸、村前屋后,处处都有翠竹的身影,无论土地是否肥沃,无论雨露是否滋润,宁国的悠悠翠竹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然挺立。这种生生不息的“翠竹精神”,正是宁国人创新、创业、创优的真实写照。
翻开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宁国建县1800年,“土著少,客籍多,五方杂居,风俗不一”。这里有儒释道文化的渊源,江南商埠文化甚至早于徽文化;这里还是江南最早建立教堂的地方,很早就接触到西方文明;这里毗邻江浙,与浙商文化水乳交融。尤其是在1960年代末“小三线”建设中,3万上海人移居宁国,带来了异常宝贵的工业意识、工业人才和技术积累。
“这种包容、共生、创新的多元开放文化,在安徽省极为独特,是宁国发展的最大一笔无形资本。宁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能在1994年成为中西部首个全国百强县,能在2000年以来一直领跑安徽县域经济,奥妙就在这里。”孙正东说。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1980年代,宁国“一人办工厂、千人跑市场”,不仅创造了轰动一时的“宁国模式”,更催生出一大批响当当的本土能人型企业家。从30年前以夏鼎湖、陈宗明为代表的“四大名旦”,到新世纪金国清、唐新国、周夏耘等企业界“十大金刚”,宁国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宝塔式的企业家群体。在他们的带动下,经过主导产业的裂变和孵化效应,宁国工业经济形成了以产业链为黏合的块状特色,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鼎足而立。能人经济和企业簇群,由此成为宁国县域经济的两大魅力。
孙正东借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话说,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能“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企业家所引领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当今社会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企业家社会”的概念最早由世界著名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他说,在这个社会中每个公民、企业和政府会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平常的、稳定的和持续的活动,并养成永续的学习习惯,社会得以发展进步。构建企业家社会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责任,是一个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届政府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失时机地提出:加快构建企业家社会,掀起企业二次创业热潮。”
所谓“构建企业家社会”,就是全社会都要以企业为中心,学习企业家的创新,理解企业家的甘苦,支持企业家的创造,宽容企业家的失误,肯定企业家的贡献,鼓励企业创大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创新业。宁国市决策层决心“真正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待遇、社会上有地位”,必要时甚至“可在城市醒目位置立功勋碑”,“今后城市新建主干道可用其名字冠名”。
“文化认同不是靠一个人引导,而是企业家、市民、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孙正东强调,为此宁国必须打造学习知识型、诚信道德型、家庭和睦型、致富创业型、环境保护型“五型市民”。很多地方多见组织上对干部有严格要求的、鲜有对群众说具体标准的。
农民篮球场的遐想
港口镇凉亭村许村村口,一幅场景颇让我们惊奇:一个高标准的农民篮球场周围花团锦簇,北侧还矗立一座幽雅、气派的小别墅。村主任张炳坤介绍说,这个农民篮球场是村民们自发筹资建造的。“村民们傍晚打球,晚上跳舞,很热闹,也很开心。我们准备再建几个篮球场。”
农民也可以有自己的篮球场,这一与城里人无差别的生活方式令人遐想万千。孙正东告诉我们:“宁国的‘宁’字,繁体写作‘寧’。拆解开来,就是‘宀’、‘心’、‘皿’、‘丁’。‘宀’就是有房可住,‘皿’就是有饭可吃,‘丁’就是百姓,‘心’就是安心。可见,使全市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何等重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宁国的社会事业发展已经走在安徽的前列。用官方的话说,就是“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
首先是教育。宁国早已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均衡化,这在安徽61个县市中还是第一例;全市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也已超过全面小康标准;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宁国职高电工电子专业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在此基础上,宁国意欲探索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构筑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另外,还拟狠抓幼儿教育,实行双语教学、网络教学,培养他们成为世界人、未来人。
其次是卫生。2009年1—8月,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补偿47.25万人次,受益面达163.2%,补偿总金额2058.31万元,占当年基金总额的66.26%。我们走访了两家村卫生室,前来就诊的几位农民对这项改革普遍拥护。2010年,宁国将进一步有效整合资源,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运行工作。此外,还将筹办全省第一家县级三甲医院,覆盖长三角的体检中心、健康中心。
再次是社会保障。宁国正在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宁国而言太重要了。你的教育、卫生达不到全国一流水平,你就没有一流水平的企业。比如最近西门子来了人怎么办?来了技术人员的子女还要就学,暂时没办法,只好专门安排送到上海的外语学校去了。我到深圳招商,人家只问两个问题:子女上学怎么办?食品安全不安全?还有体育,没有一流的体育设施也不行。我们招商,人家问你有没有游泳馆,没游泳馆,人家不来。网球就更不用说了。没有高尔夫,成功人士不来。”孙正东感慨万千。
“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
红豆杉,25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素有“植物大熊猫”之称。
在宁国,居然存有3500亩原始红豆杉群落。“这不仅是宁国的亮点、安徽的亮点、长三角的亮点,也是中国的亮点!我们不但要打响这个品牌,将来还要作为‘市树’,号召家家户户来种植它!”孙正东说。
他认为,宁国最宝贵的资源是自然山水,最重要的资本是自然山水,最大的后发优势也是自然山水,这其中最根本的保障是珍惜生态的宁国人。“将来我们靠什么和上海等大城市竞争?就靠自然山水,这个前景不可限量!”
宁国的城市发展方向是“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这里的“生态”,是一个大生态的概念,包括和谐的自然生态、高效的经济生态、开放的文化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协同的政治生态。
具体分“三步走”:力争到2011年,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13年,率先达到苏浙中等发达县市水平;到201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官方的说法是“三年强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新跨越”。而专家的说法则是,届时的宁国,将如同“绿地毯上散开的明珠”,“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因为宁国的国土面积24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山水相依的地形地貌都与卢森堡相当相似,这才被誉为“东方卢森堡”。
我不禁想到了陶源明《桃花源记》中的一段话:“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就是宁国和宁国人预期的图景吗?是,但又不是。因为用孙正东的话说,“宁国将逐步成为知名的生态健康场、时尚休闲地、和谐创业园,宁国不仅是安徽的宁国、中国的宁国,而且是世界的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