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
机遇与压力并存 加快社会发展
——专访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胡祖才
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既是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标志,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将不断融入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核心,这将使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公众参与不断扩大,将从制度上有力推动不断增长的财富能够更加公平、及时、合理地用于社会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为此,就社会事业发展若干热点问题,《决策》专访了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胡祖才司长。
以民生为重点着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决策》:社会发展工作点多面广,工作起来千头万绪,胡司长,您认为社会发展工作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胡祖才:我的总的看法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社会发展工作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到更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努力建立起与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社会发展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为此社会发展要重视其约束性和可测评性,目标和指标选择能够重点反映规模、质量、结构、公平、效率和效益的发展变化,力争实现供求总体平衡、结构比较合理、发展较为均衡、社会基本满意。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我认为应着力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着力提升人力资本,增强社会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作用,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培养和造就大批各类创新型人才和亿万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加快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二是以农村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覆盖城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体系。三是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发展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加快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配套的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重点支持农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四是满足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公平开放市场准入,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加快营利性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体育、老年护理等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产业。五是深化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健全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改革政府包办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统筹优化社会事业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扩大社会事业对外开放,积极稳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六是适应社会转型需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城乡基层组织自治管理,完善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疏解机制。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高度,
谋划好社会发展工作
《决策》: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当前各地正在积极谋划“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胡司长,您认为在编制“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时,应该以什么为主线?以什么为抓手?如何以社会发展带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胡祖才:“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转型加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生活质量的认识和标准普遍提高,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格局,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使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十二五”时期,我们更要站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高度,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深刻认识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谋划社会事业发展思路。
谋划好“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思路,应该突出两条主线:一是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根据我国的综合国力,尽可能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在立法、规划、投入、监管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职责。二是立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战略要求,大力发展适应多元化需要的社会性服务产业,着力消除制约社会性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其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产业的属性特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公平开放市场准入,按照产业化规律运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社会发展与进步既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带动经济转型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首先,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是培育和积累人力资本的基础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创新精神的战略支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其次,社会服务产业基本都属于低能耗、无污染产业。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产业,无疑是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重要方向。第三,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切实减轻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也是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认真履行职责,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决策》:过去,一提到发改委,人们一般认为有两大职能,一是搞项目,二是谋思路。今后,是不是可以将社会发展工作提炼出来,强化发改委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职能,塑造一个新的形象。
胡祖才:国家发改委一直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工作,认真履行有关职责,主要包括:做好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应该说,不管是抓项目,还是谋思路,我们都始终坚持将社会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从规划、投入、政策以及改革等方面入手,积极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力求实现扩大供给、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率、激发活力、促进公平的社会发展目标。我们深切体会到,在发改委党组的重视支持下,全委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日趋完善,经济工作与社会发展工作“一盘棋”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当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还未全面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与扩大居民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联动还不够紧密。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攻坚挑战。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发挥综合管理部门的优势与作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认真履行战略规划、项目建设、布局调整、政策支持以及体制改革等职能,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等关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专访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
新世纪以来,安徽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庆前夕,《决策》记者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话题,对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进行了专题采访。
以改善民生为
抓手开展社会建设
《决策》:提起发改委,大家可能更多地会想到“大项目、大规划”,想到发改委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往往较少关注到你们在社会发展方面的职能。请问,安徽省发改委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作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卫国: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任务重、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统筹兼顾、果断决策,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12项民生工程,2008年增加到18项,2009年进一步扩展到28项,三年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王金山书记强调:“民生大于天。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王三运省长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智慧、带着精神抓民生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有目标、有任务、有落实、有监督、有效果的总要求,我省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得到了中央领导、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全省人民的积极响应。省发改委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国家发改委大力支持下,坚持从规划、投资、政策、改革等方面入手,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工作。一是规划引导。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协助、配合相关部门制定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旅游等专项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第二是牵头编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红色旅游、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社会事业专项建设规划20多个,为这些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依据。二是争取投入。1998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省已累计争取社会事业中央投资50亿元,落实省级配套资金59亿元。特别是2008年中央启动新一轮扩大内需以来,我省争取社会事业中央投资达23亿元,较大范围改善了社会事业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研究政策。围绕社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开展了高等教育负债、职业教育发展、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等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代省政府起草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旅游业发展等若干政策措施。四是推动改革。改革对于社会发展工作尤为重要。今年,我委承担了省政府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医改是当今“世界性”难题,也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目前我们正在和有关部门一道,在省政府分管领导的直接带领下,全力以赴做好医改的协调工作,争取不折不扣完成今年各项目标和任务。总的来看,发改委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比,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促进社会事业
《决策》:当前,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请问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将会出现哪些趋势性变化?
沈卫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2003年“非典”以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发展受到了普遍重视,社会事业硬件建设明显加强,社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但是多年来的“欠债”和“缺口”还有待进一步补齐和完善。
从趋势看,“十二五”时期,无疑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期,社会建设的战略提升期,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将摆到更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初步考虑,主要基于以下认识:第一,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目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我国持续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比例突破50%,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第三,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定程度讲,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彻底贯彻。
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推动社会发展
《决策》:请问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省发改委下一步工作该如何用力?
沈卫国:从安徽目前的情况看,重点还是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和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均衡、不够协调的问题。
一是围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着力打造“智能安徽”。我省历来有“重教”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二五”全国教育发展将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安徽有条件“先行一步”。我个人认为,第一,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兴趣及特长全面和谐统一发展。第二,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强化全民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力求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建议“十二五”义务教育向高中阶段延伸。第三,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点要发挥比较优势,培养有特色、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建议今后在全日制大学教育中增加一年的技术和职业教育。第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重点学科、重点老师,不断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层次结构。期望通过未来5到10年的努力,安徽能够在由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大省、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方面取得新的进步。
二是围绕保障人的身心健康,着力打造“健康安徽”。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第一,要做到“有地方看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当前重点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六项重点”,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第二,要做到“少得病、不得病”。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全民体质,大力弘扬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更多人从“棋牌室”转移到“运动场”,同时还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三是围绕培育人的文化认同感,着力打造“文化安徽”。安徽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汇合的地方,历史上形成了徽文化、桐城派、道德经等诸多优秀成果。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文化皖军脱颖而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双翼齐飞。既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乡村、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共享先进文化;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企业,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强省。
新的任务面前,发展改革部门将坚持一手抓项目、思路、规划,一手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调整、充实、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第一,夯实硬实力,在加大投入上做文章。发改委将进一步履行好投资职责,争取国家和社会资金更多支持文教卫体旅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改善全社会公共服务基础条件。第二,提升软实力,在完善功能上下功夫。比如教育,校舍食堂建好以后,下一步要在提高教师水平、教材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再如卫生,除了构筑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外,还要在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上下功夫。第三,培育巧实力,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好统筹改革的职能,积极推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努力破除制约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学会“无中生有”、“借船出海”等实用技能,最大限度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方方面面的创造力、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我想说的是,做好发改系统的社会发展工作,关键要以感同身受的态度,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找出来、把办法研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