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本刊记者 贺海峰
桐城,清代桐城派的发源之地。走进桐城,一股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令人沉醉,又让人尊崇,仿佛一不留神便会与某位方家撞个满怀。
9月22日,当我们赶到桐城市委时,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汪莹纯刚接待完一批重要的台商。看来,对桐城感兴趣的人比比皆是。这位气质儒雅、性情平和的书记面带微笑,谦逊地说:“抱歉,久等!”
一场回望历史、把握现在、前瞻未来的对话,就此展开。
桐城文脉历久弥新
桐城派绵延200余年,麇集作家1200多人,留下传世之作2000余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成员最多、影响最大的文派,时有“文都桐城”的盛名。
“一个地方文学思想的形成,是受这个地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文学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文学的内核,这个地方文化的内核决定文学的面貌。因此它就自然超出文学的领域,不光是从文上,包括经商、从政,都有一些相符的东西。”汪莹纯告诉我们。
那么,桐城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呢?他认为:“桐城文化讲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物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务实思想,它体现一种经世致用的理念。这里历来崇文重教,比如桐城民间自古流传一句家训: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也是桐城文化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从而提升桐城的影响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家藏珍奇,摩挲令新。
办法之一,就是在今年10月中旬举办首届桐城文化节。抓文化也是抓经济,强文化更是促发展,这一招确有独到之处。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体现出桐城因素。我们准备邀请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过来,尽管他在台湾出生,但他开口就讲自己是桐城人。桐城文化就有这样的感召力,这是很了不得的。桐城人时刻不忘向后代灌输这种家乡意识和自豪感,胡一虎就是受他父辈祖辈影响。这对很多地方的人而言,都不具备。”汪莹纯说。
桐城另外一个大动作,是准备把市委大院、市政府大院腾出来,扩建桐城文化博物馆。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先贤祠,法兰西思想和精神圣地,供奉法国伟人的地方,正门就铭刻着几个大字:“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2002年,对于大仲马是否应该被安葬在先贤祠一事,法国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通俗作家,难登大雅之堂。希拉克总统坚持说:“这是我们国家的大事……他们是文化的火枪手。”最终,大仲马成为第72位安葬于先贤祠的人。
英国首相丘吉尔同样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多少年来,桐城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全国、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根源也许就在这里。
“六尺巷”精神与“和谐桐城”
桐城“六尺巷”的美谈,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家人遂驰书京城,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氏深为感动,也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据说1956年中苏两党出现分歧,毛泽东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还曾吟咏此诗。唐家璇也曾说要组织外国驻华大使来六尺巷参观体会。
“张英这种和谐礼让,不是屈从于权贵的礼让,因为他本身就是权贵;也不是力不能支的退让,而是一种真正的知书达理,发自内心的礼让,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汪莹纯分析道。
“六尺巷”精神与桐城市委后来提出的“和谐桐城”概念也是合拍的。“和谐桐城”,也即“五个桐城”:“教育桐城”、“文化桐城”、“生态桐城”、“健康桐城”、“幸福桐城”。
比如“教育桐城”。
桐城原本就有崇文重教之传统,“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有人甚至形容说,“户户翰墨馨香、家家灯火书斋”。著名的桐城中学,是安徽最早的三所中学堂之一,其创始人即是曾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被誉为“近代教育先驱”的吴汝纶。桐中学子丝毫没有辜负吴先生“代起人豪”的期许和“勉成国器”(校训)的嘱托,先后出了章伯钧、朱光潜、慈云桂等名动一时的大家。有人赞曰:“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更大的亮点是,桐城在科学谋划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也可圈可点,多次获得“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等荣誉。
再如“健康桐城”。
汪莹纯在做客人民网时曾说过,“健康桐城”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人的健康,这是最根本的。人要有健康的体质,心理要健康,要精神健康,同时,人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个层面,一个城市为了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它所应该具备的一些软硬件的设施。第三个层面,人和城市之间的互动也应该是健康的。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应该考虑它健全的物流、人流,考虑它的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对人的作用也应该是健康的。如桐城市医院是二甲综合性医院,在全国县级医院中,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位居上游,曾被评为百姓放心的医院、安徽省诚信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示范医院。桐城也多次被评为“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
“这五个方面做到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桐城。像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很快,人均生产总值很高,但喝不上干净水,吃不上放心的食品,你说这发展是为了什么呢?把一些更根本更重要的东西丢掉了,把人自身的需求忽略了,反而去追求一些表象的东西。”汪莹纯说。
2007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和中国社科院有关机构,联合组织了一次网上投票,评选“中国公共心目中的和谐之城”。桐城是全国30个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上榜的县级单位。
桐城人的巧实力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国会任命听证时提出,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Hard Power”(硬实力)和“Soft Power”(软实力),更取决于“Smart Power”(巧实力)。
借用这一概念,我们不妨说,桐城人的“Smart Power”可圈可点。诚如汪莹纯所言:桐城最大的资源是什么呢?是桐城人,是桐城人的智慧、桐城人的聪明才智、桐城人的勤奋、桐城人的拼搏精神、桐城人的竞争意识。
比如“桐城人经济”。桐城的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反映了桐城人的创业意识强烈、市场意识敏锐。1980年代中期,当外界在争论在外推销是不是投机倒把时,桐城已经开始开大会表彰推销员,宣传他们的“四千四万”精神,就是“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难万险”。按照桐城人的说法,就是“两头在外,全靠脑袋”。桐城不出玉,但桐城人能做成远近闻名的玉雕城;桐城不产铜,但桐城人能做成传世铜制珐琅。安徽佛光公司董事长王金林将失传数百年的铸胎掐丝珐琅艺术精品重现于世,被2009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主会场——无锡灵山梵宫请去展出,引得中外游客爱不释手。佛光成功的背后,有着国内外佛教、文化、艺术、设计、材料、考古科学的一流团队。
秉承桐城文化“务实”精髓,汪莹纯告诉我们,该市在促进民营企业家代际交替方面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动员家族内部新老交替,比如霞珍集团;二是引导民企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只要企业与证券公司签订了协议,政府可以先期借500万资金,条件是要求两年内上市。如果两年内没有上市,这钱要连本带息还给政府。如果两年里上市了,就拿出其中300万作为奖励。“这也是一种巧办法,对于民营企业我们不能要求其建立董事会、监事会,我们通过鼓励上市来提升企业”。
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桐城文化中的求变、创新思想,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支点”。有了支点,有了杠杆,有了“Smart Power”,在异常激烈的县域发展格局中,桐城人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卓尔不群的光明坦途。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自信地说过:“后来的哲学家都绕不开我康德这座桥。”今天我们立足安徽谈论人的全面发展,既绕不开宁国这座城市,更绕不开宁国人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