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主流被边缘化背后的国民心态:功利主义与拜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12:31  人民论坛杂志

  功利主义与拜金教

  主流被边缘化,也是这些年我国社会出现的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的必然结果。这里说的错误的社会价值观主要是指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片面强调。功利主义的最大特点也就是结果论,即以结果来评价一项社会活动或事业的成败。而这里所说的结果又不是指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地以物质财富的增加为指标。

  改革开放以前,长期以来,虽然我们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实际上却总是在以政治斗争为中心,民众的生活总是处于短缺经济的状况下。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物质东西的追求急剧膨胀,这种对幸福,甚至是对物质的追求其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一旦我们把这种追求变成人生的第一大要义,问题就出来了。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拜金教,而人也就可能成为唯利是图的人了。唯利是图的人的眼中是没有高尚和低俗之分的,只有对金钱的崇拜和对获取金钱和利益而带来的满足。

  因此,主流被边缘,“三俗”泛滥,不能只说民众的道德素质不高,全社会上上下下都负有责任。一种错误的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得以泛滥,本身就是占主流地位的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未能发挥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这种主流价值观没有很好地为民众所接受的结果,如果再进一步说,也许是这种主流价值观本身就出了问题的结果。

  这些年来,我们也一直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和建设,但是,到底什么样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甚至学界对此都并非十分清楚。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反思我们这些年来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出现的问题,要想通过从上至下的批评或批判抑制“三俗”的流行,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结果。 (作者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低俗“围城” 的心理成因

  作者: 李伟民

  一种文化被生产出来并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进而流行开来,一般来讲,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并契合了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

  文化的需求包括:情感和观念方面认同表达的需求,以及情绪和心态方面渲泄调适的需求。前者具有着自我肯定与实现的作用,后者则只是消费性的感官体验与满足。

  价值观念则反映和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上各种言行与行为方式的认可、接受甚至是肯定。

  相比较而言,与人们自我观念的认同和情感表达的需求以及在个人信仰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价值心理相联系的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具有清晰鲜明的阶层、社群等社会特征的有品味的文化,可以是一种正统或主流的文化,也可能是一种亚文化;而与情绪心态的渲泄调适以及受现实功利左右的价值心理相联系的文化,则只可能是一种没有身份边界和固定格调的大众文化。

  两种需求和心理,当第一种需求和心理无法通过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而得到满足和实现时,大众文化的生产就会借助于第二种需求和心理而流行开来;同时,当人们难以清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所拥有的身份与地位或对此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与混乱时,第二种需求和心理就会主导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心理,从而有了广泛的市场与人气。

  当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和心理走向一种寻求情绪宣泄和心态调适的即刻感受与满足的实用状态时,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就很难避免,随之而来的低俗文化的流行和泛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加之市场的推波助澜,自不足为怪。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割裂和分离开来,崇高与高雅被形而上并束之高阁,平庸与世俗却形而下并推向日常。

  概而言之,人们对文化的正常需求得不到均衡与有效指引的满足,人们对主流与正统的高雅文化的正当性和崇高性的认知观念发生转变,以及高雅文化本身的生产缺失和不足,娱乐偷换了文化,这都使得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无可奈何地落入和选择了低俗,更何况低俗文化本身切合了人之本性中的自然和本能的需求和欲望。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低俗又爱又骂、对电视联欢节目既厌倦又依依难舍的心理原因。(作者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本山时代与真善美难题

  ——文化市场的无形与有形之手

  作者: 徐平

  当“三俗”被文化市场抛弃之日,一定是中国文化产业兴旺之时,那时的中国文化艺术,才算真正走上了真、善、美齐备的正途

  最近,著名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式“册封”小沈阳为“最低俗的中国人”。其实,小沈阳并非最杰出的低俗文化代表;体制外生存的郭德刚,一直和“正宗”相声队伍叫板;芙蓉姐姐以“S”曲线走红高校网络;最近“凤姐”非北大清华经济学硕士毕业不嫁的雷人征婚,一件一件被看作“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大行其道,刺激着中国人的神经。

  赵本山的节目,虽然说不上善,更远远说不上美,但他的节目却透着真

  文化就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尤其是文娱节目,更是直接服务于观众。无论高雅还是低俗,都要接受观众的检验。节目好不好,爱看不爱看,受众说了算。不信你就封杀赵本山,不让他再上春晚,估计全国观众不答应,央视也不会答应。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人们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仅以高雅还是低俗划分高下,甚至作为文化准入证,可能过于简单而且于事无补。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流行什么样的节目。进一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观众,低俗文化也有其流行的土壤和原因。赵本山的节目,虽然说不上善,更远远说不上美,但他的节目却透着真,是当今中国社会心理真实的反映。

  而我们从国家级到县级的文化演出单位,许多滑落到寻求生存出路的境地,表演市场越来越萎缩,除了大门口的牌子,快叫人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了。游击队打败了正规军,表现出来的是体制的困境,如何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才是一件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正宗”的文化作品文过饰非,连正视社会现实的勇气都没有,实在不能以低俗来责怪观众不买账。毕竟“假、大、空”和“高、大、全”式的东西,已经让中国人倒了很久的味口。

  “三俗”被文化市场抛弃之日,一定是中国文化产业兴旺之时

  中国人富了,但富了过后怎么办?吃饱穿暖过后,新的社会需求自然会产生,新的欲望要升华,人们不仅需要真,还需要善,更需要美。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是否能够给大家提供文化的盛宴呢?

  人的文化需求因为年龄、性别、民族、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但一定是随着物质文化水平提高而变化的,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民族,首先是要饱肚子,然后是看重装袋子,最后才会重视满脑子。从文艺需求层次上说,先求真,再求善,最后才能求美。

  我们的社会,基本完成了饱肚子阶段,目前热心的是装袋子,用一句常用语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阶段。我们刚开始重视满脑子,对群众的文化需求的提高还不能操之过急。就拿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来说,首先它迎合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剩男”、“剩女”现象;其次是现在人们活得太累,精神太紧张,需要放松自己,也希望通过廉价的笑声解乏。

  市场是通过自由竞争来自由选择,只要我们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观众是有理性的受众,也尊重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规律,让市场和观众自己去选择、去淘汰,我相信低俗仍会存在,但高雅也不会缺少生存空间。以电视剧和电影为例,近些年,市场化的主流是高雅越来越多、主旋律越来越响。《唐山大地震》电影的成功,靠的不是地震的惨烈,而是中国人重新拾起的亲情。笔者一直坚信,赵本山时代一定会结束,当“三俗”被文化市场抛弃之日,一定是中国文化产业兴旺之时,那时的中国文化艺术,才算真正走上了真、善、美齐备的正途。

  政府和国家文化单位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市场选择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初期,“钱”会迷人双眼,文化市场泥沙俱下甚至会乌烟瘴气。但文化前进的过程是可以调节的,文化市场除了看不见的手,还必须有看得见的手,政府和国家文化单位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中国发展了,但坏事就像影子一样紧随好事,有时影子比原型还大,这取决于从哪个角度去照射。衣食足未必知礼节,反而是物质占有越多,精神的沙漠越扩大,我们活得越来越不安心,找不到幸福在哪里了。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吧,楼盖得越高,窗户上的铁栏杆越密集;房子越豪华漂亮,围墙和大门防备越严;客厅越来越大,客人越来越少;城市越来越拥挤,人心却越来越远。

  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既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实践的基本问题。

  文化工作者影响着社会的风尚,文艺作品代表着时代的精神。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和全球化的视野,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解读,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其次,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牢牢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发展规律,不动摇、不松懈、不折腾。只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信心,对伟大祖国有忠心,对人民群众有爱心,对文化进程有耐心,对文化产品有责任心,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主流文化会发扬光大,还会形成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三种思潮挑战反 “低俗化”

  作者: 陈占彪

  需求论。挑战“反低俗化运动”的第一种思潮主张,低俗化是“客观存在,大众需要”。持此一思想的人认为,既然文化中的低俗现象客观存在,又不可能消除,那就索性对此问题抱以宽容的态度,听之任之,允许它“合理”存在。

  需求论者不仅没有意识到当下时代严重的文化生态危机对未成年人所造成的巨大伤害,更没有意识到与欲望的放纵、感性的泛滥相对的欲望的节制、理性的重建对于人成为一个全面的人的意义。

  自由论。挑战“反低俗化运动”的第二种思潮强调,低俗化是“自由选择,不容干涉”。持此一思想的人认为,在文化选择与生活方式上,无论高尚还是低俗,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旁人无权干涉,政府更无权干涉,你一干涉,就是干涉了我的自由权。

  自由是在“自律”限制下的自由,是讲“责任”的自由。个人在主张自我言行自由的同时,必须要不以作践人类所共同认同的价值、理性、风化、道德、伦理、法律、公序、良俗等为前提。在一个良好的公民社会里,作为社会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限制在这个社会的法律和契约的公共性框架中。

  艺术论:挑战“反低俗化运动”的第三种思潮宣称,低俗化是“艺术追求,无可厚非”。持此一态度的人认为,当代文化中的一些低俗内容(诸如人体摄影、行为艺术以及小说、影视艺术、文艺演出中的裸体展示、情色描写、性渲染、暴力、粗语脏话等内容)是艺术表达的需要和必要,是不能被视为低俗化的。此种看法也不无道理,但我们所面对的多是低俗的“艺术”,而不是艺术的“低俗”。是艺术还是低俗?表面上只是毫厘之差,但精神上还是有霄壤之别的。判断一个作品是艺术还是低俗,不是孤立地看具体的细节,而是看整个作品的“气场”。(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教授)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主流文化 抵制“三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