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发展共识”与政治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3日11:38  人民论坛杂志

  “新发展共识”与政治优势

  对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理解,要放到价值和制度层面,而不是仅仅从操作层面去理解。社会团结不团结、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政治优势”的根本标准

  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首先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总体而言,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优势”,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发挥好、实现好,真正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人民的“幸福和尊严”得到保证的社会、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

  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从理论上讲,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政治价值优势”和“政治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就是要把我们的价值和制度优势发挥出来,也就是要把我们宪法所珍视的最基本“政治价值”,逐步在改革实践中,通过“政治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组合”和“政治制度安排”,逐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政治价值目标。

  因此,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首先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我们的各种“改革议程”,无论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是社会改革,时刻都不应该忘记我们所固守的“核心价值”。任何改革安排,特别是政治改革,必须是有助于不断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而不是销蚀和淡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既是我们党的“执政承诺”,也是我们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任何改革措施,如果偏离了核心价值,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结果就是对我们党执政地位的伤害,就是对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伤害。

  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同时积攒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关联,特别是与我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相关联。仔细梳理和分析30多年的改革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渐清晰,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政治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政治改革的路线图比较明确。如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干部选任的公推直选、政府活动的公开透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公民参与、基层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党内民主的推行、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等。我把这些趋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政治改革措施,概括为“新发展共识”,即:民主、民生、公正、和谐。

  民主、民生、公正、和谐的“新发展共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优势

  新发展共识既是新时期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在制度上的实现也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优势。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政治优势。我们知道,民主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是近现代社会改革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保证社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民主最基本的内涵是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和制约,防止公权私用和权力腐败,防止个人或某一利益集团对公共权力的操纵,以保证社会公共资源或社会价值的公平合理的分配。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行政民主,就是要在实践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落实人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形成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应继续扩大基层的民主选举、特别是县级政权组成的民主选举,逐步扩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的渠道;要逐步实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直选制”,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的作用;要加速“公开透明”政府的建设力度、把政府摊在阳光下,加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共财政与预算过程、公务员的选拔与任命过程的民主公开制度建设;要在各级行政组织内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各级行政组织的人员任命、决策、财务、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自己的民主权利,从而在实践中坚定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民主参与,只有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切实使我们的“价值优势”变为“制度优势”,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得到发挥。

  民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民生”为本,国家也好、政府也好,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才能体现出来。我们需要一个政府,就是让政府解决公共问题,解决社会中“单靠个人努力无法办成的事”。政府应有效地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安全、社会福利和保障、环境保障等公共物品,给老百姓一个适合更好“生存”的环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从价值追求的角度、还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都是根本问题,是体现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重要工具有三个:一是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政策导向必须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政策制定被特殊团体或部门利益所左右;二是政府责任体制,必须是以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政府机构与公务员绝对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占有、侵吞、挥霍、浪费稀有的公共资源,政府不能变成一个自我服务的机构;三是公共财政与预算体制,必须从根本上优先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为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公共财政支持。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具有宪法上的合法性与道德上的合理性。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公平分配、法律和道德上的正义等,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追求的基本内容。社会公平不是一个宏大的理念结构,而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体现在社会运行的细微末节之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稳定与繁荣、秩序与和谐,社会公平至关重要,只有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只有政府能公平地行使公共权力,才能使社会长久地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行状态。

  一般来说,公平问题的本质是“公共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是一个政治民主和行政民主的问题。公平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和公共价值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权力变成了“特权”或“私权”,一些人可以没有监督和制约地运用公共资源,长此以往,社会公正、稳定与和谐就是一句空话,社会的“政治优势”就会被消解。

  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要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树立公共精神,也就是摆脱利己主义而为大多数公众利益着想的精神,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用公共精神教育人、更多地发挥人的主动性,使公共精神在维护社会公正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基本内容。

  和谐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制度体系的和谐,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制度组合”处于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之中。社会和谐是良好的制度运行的结果,是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的,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不是理论敷陈,而是要在民主政治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进行艰巨的制度创新工作,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其次,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是调解社会各阶层在实现自己利益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脱离开利益分配谈和谐是不现实的,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没有益处。而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的民主制度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可以说,民主和公正是和谐社会的两个最根本的制度支柱,只有建立一个有民主保障的社会法制环境,才能使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在利益博弈过程中获得合法的利益,也才能最终保证社会公正和谐的实现。

  最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政府管理创新,是政府自身建设问题。既包括政府机构设置的科学性、政府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等问题,也包括政府制度建设问题,如中高级公务员的财产公开制度、机构与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审批制度、问责制度等。只有政府自身制度建设比较完善,才能建立一个廉洁、廉价和有效政府,也才能更好地促使政府成为一个责任政府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取得社会和公众的广泛信任。只有群众信任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总之,对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理解,要放到价值和制度层面,而不是仅仅从操作层面去理解。社会团结不团结、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政治优势”的根本标准。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一个不断地实现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过程,即不断地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的过程。如果政治价值不能在改革实践中逐步通过制度体现出来,长此以往,我们的“政治优势”就得不到发挥,党和政府的威信就可能受到伤害。(竹立家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教授)

  我们应该发挥哪些政治优势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新形势下,应该如何推进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呢?笔者认为,作为中国整体改革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序推进,应当借鉴其他领域的改革,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其中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通过发挥好我们的政治优势来推动改革。因此,积极稳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发挥好我们的政治优势,中国政治优势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主权理论在中国的政治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人民主权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民是最高的主权者,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是全体人民授予的,人民可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

  西方理论通常以多党制、三权分立和宪政制度这三个标准来判断民主政治。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此有所不同。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民主政治的多元化也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不同的民主政治可以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可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只要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都应当是民主制度。人民有没有当家作主,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当家作主才是评价民主政治及其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温家宝总理在谈及网络问政时说,“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颠覆性。

  尊重群众首创的路线优势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改革取得重大成绩的法宝。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取得的成就,甚至包括政治改革中取得的一些成绩,无不和我们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直接相关。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起源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是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自觉发起的,是典型的人民群众首创。

  在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重要领域,由于我们忽视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得这些改革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近些年来,在我们推进地方治理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作出了不少改革创新,如乡镇长直接选举、公推直选或公推公选乡镇党委班子、县党代会代表常任制等等,都是一些基层政治体制改革中富有创新意义的改革。但是,由于担心这些改革影响基层社会稳定,一些改革就不了了之。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在宪法和有关党纪国法的框架下,鼓励地方政府放手推进基层改革,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依靠党政推动这一政治优势

  回顾30多年的整体改革,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还是基层政治领域的一些重要改革,其成就的取得,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我们有力的党政推动。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党政推动密不可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更加注重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如今社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直接得益于我们的党政推动。党政推动之所以取得如此高效率,应当说与我们政治组织特点直接相关。这一政治组织特点在于我们一直以来的高度组织能力、高度动员能力。因此,党政推动是我们的政治特色和政治优势,有力地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

  多年来,我们一谈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主要的内容往往局限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较小的领域内,如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法治政府建设、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服务型政府建设等等。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依靠党政推动这一政治优势。

  权力监督制约的社会优势

  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特权、消除腐败,发展社会公平和正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在政治权力的监督问题上,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依靠权力制约权力,这就是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基础;二是以制度制约政治权力,宪政制度是这个理论的实践典范;三是以社会制约政治权力。

  鉴于我们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政治权力监督这个领域的改革,除了依靠制度和法律之外,我们必须依靠社会监督。

  新中国建立以来,发挥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一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年来,由于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这一做法并没有充分发挥效力。实际上,我们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是可以通过发挥社会监督这一政治优势来解决的。比如说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特权政治问题,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来治理,而且更需要社会监督来治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在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创新,我们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网络问政制度等等,对治理特权和腐败问题效果明显。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好社会监督可以解决特权和腐败问题。

  渐进改革的策略优势

  所谓渐进改革,是指循序渐进、逐个突破的、有序改革,是与激进的、全方位推进的、突变性的改革不同的。纵观世界改革史,许多成功的改革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渐进改革的策略选择。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渐进改革的科学诠释。

  鉴于中国国情和政情,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在改革的策略上动脑筋、下工夫。渐进改革应该是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选择。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在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也经历过像“文革”这样的波折和痛苦。上个世纪90年代的苏东政治改革,由于改革策略失误直接导致了苏东剧变和政权垮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突变性的改革很可能导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甚至政权垮台。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把握好改革的先后顺序,迈开稳健的改革步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积极稳妥”来论述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表明了我们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鲜明态度,而且也明确了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策略的重要性。(马宝成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