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应对政治优势弱化的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3日11:38  人民论坛杂志

  如何应对政治优势弱化的挑战

  甄小英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抗战时期,美国军事观察组来华考察后,得出一个结论:国民党占有着大片的土地,而共产党则占有大片的人心。我们正是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得民心”的政治优势,才由占领大片的人心,转化为占有大片的土地,最终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也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政治优势,才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党的政治优势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党的政治优势与执政地位一样,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它会随着由于长期执政,一些党员干部所产生的懈怠、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工作中的失误、错误,特别是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而磨损或流失。因此,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保持自己的政治优势,并通过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提升政治优势。否则,党的政治优势会逐步流失。流失到一定程度,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关系就会变为油水关系、水火关系。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过曲折,也犯过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党群关系也曾受到严重创伤。但是,共产党自己纠正了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是我国的国际地位上升最快的时期。这些大大增强了人民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党和国家的凝聚力。这不仅使“文革”中严重受损的党群关系逐步修复,而且为党的政治优势注入了时代的内容和新的活力。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这一基本判断符合实际, 是巩固发展党的政治优势的基础,也是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伟大事业,深化改革的底气和勇气。看不到这一基本面,就不能正确判断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的主线、主流,甚至会对巩固发展党的政治优势丧失信心。

  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和发展党的政治优势面对的挑战是严峻的

  这种挑战从国内来讲,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来自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执政61年,拥有7800多万党员的大党、老党。党员来自各个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城市化进程中,又出现大量流动党员,党的自身建设面对空前复杂的局面。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以及法制还不够完善,使权力寻租、公权谋私、贪污受贿、买官卖官、与民争利等消极腐败现象,有了一定滋生蔓延的土壤条件。腐败现象的高发多发,特别是一些高官的疯狂敛财、腐化堕落,激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这是疏离党群关系、消解党的政治优势的极强的腐蚀剂!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腐败问题,任其泛滥,党确有自我毁灭的危险。

  另一方面是来自党肩负的执政使命的挑战。共产党肩负着艰巨的执政使命,“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看,当一国的人均GDP迈入3000--5000美元时,往往会遇到现代化发展的瓶颈,瓶颈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贫富差距拉大,阶层矛盾激化、社会抗争频发,政治动荡不宁。有些国家冲不破这个发展瓶颈,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我国的人均GDP已突破3700美元,现代化建设也处在一个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迈坎时期。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拉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征地搬迁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环境的恶化,群体性事件的增多、社会紧张度的上升,都会对党群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侵蚀着党的政治优势。能否领导人民妥善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和信心,影响我国现代化继续向前发展的民意支持。而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克服各种阻力、抵御各种风险的最大保障和动力。因此,防止党的政治优势的流失,与时俱进地增添、发展党的政治优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执政安全的问题。

  执政党面对的上述挑战,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完善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如何应对两大挑战? 还是要靠改革。处在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任何单项改革都难以化解这些矛盾。因此,必须系统地、整体性地推进改革。一方面,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着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也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即以人民赋予的权力 ,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创造条件,使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开手脚创造自己的新生活。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不落实人民选择、监督干部的用人权,就不可能有效解决威胁党的执政安全的腐败问题。“众人看人不走眼”,不扩大选人用人民主,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也不可能解决建设人才强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在社会阶层分化、利益群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为社会各阶层及利益群体提供利益表达和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以及利益协商的平台,也就难以有效进行利益整合,解决分配不公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总之,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它改革难以深化,改革的成果也难以保持。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党心民心所向,关键是如何推进。当前,我们走的是先在基层试点创新,再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和推广的路子。按照十七大的部署,基层扩大党内民主试点已创造了很多鲜活有效的经验。当前,凡是真改革、真创新的地方,民主创新都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比如,寿光的干部制度改革、党务公开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创新,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再如,永康市曾是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意见大,告状多的县级市。但近年来通过进行“正职海推、副职比选”等一系列干部制度的改革创新,市委用人测评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已超过90%。又如,四川巴中市是山区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建立阳光党务政务,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群众由衷地赞叹:越民主,越发展,越稳定!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推进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人民民主,通过三者的良性互动,调动党内外及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整合优化执政的资源,使党和国家充满生机活力。这样,也才能顺乎党心、民心,密切党群关系,更好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认真总结基层民主试点创新的经验,一是使之提高完善,特别是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制度。基层民主试点证明,只有形成制度化、系统化、整体化的民主运行机制,才能防止民主创新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停滞或倒退、废除。这种民主的系统化,包括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党际民主的契合互动;包括上下促进互动;包括理论、做法、载体、形式创新的配套。二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中央和地方党委,把好的经验向更大的范围推广,形成民主改革的燎原之势。三是基层改革经验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的改革,不仅要有自下而上的创新,而且必须有自上而下的推动,这样,政治体制改革在党和国家范围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导)

  实事求是地看待政治体制改革

  房宁

  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艰难险阻,但政治体制改革毕竟不是变戏法,政治家也不是魔术师,不能期待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解决一切问题,不应对政治体制改革寄予不切实际的希望。中国的许多问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慢慢地得到解决

  不能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来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很多,但政治体制改革是滞后的。有这样看法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不了解情况。人们经常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割裂开,这是不对的。

  在我们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很多时候是一体的,不能截然分开。改革经常是一体两面的,甚至是一体多面。比如:改革之初,推动中国改革的有四大举措,其中之一是领导干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起点,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因此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这对启动我国改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而这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

  中国改革的进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靠市场力量推动,另一方面靠政府的组织,这和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工业化不一样。改革之初,实行的“简政放权”,对于促进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推进改革和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废除人民公社的改革,以及宪法的改革等等,这些都是与政治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的,有的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概括起来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为保障的,很多改革措施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

  受到西方思想理论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只有和西方体制一样,才算政治体制改革,如果是那样,中国确实没有进行那样的政治体制改革,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1989年以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探索阶段,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十三大提出要进行政治“对话”,还写进了党的文件。其实当时并不了解这些内容的确切意义。到了1989年政治风波,才忽然明白了“对话”的含义,以后就不再这样说了。改革开放之初,还提出党政分开。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应该讲党政分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十分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以往的教训,同时也十分注意借鉴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稳步地进行。

  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

  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群众希望通过改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不能认为政治体制改革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人讲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历史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所谓“根本问题”是根本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乃至根本问题从来都是慢慢解决的,哪有解决“根本问题”一蹴而就的?!越是重大问题解决起来就越慢、进程越长。不能把明天的事情,拿到今天来办。明天对的,今天办可能就是错的。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一切都必须讲条件。

  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历史和经验看,在开始的时候,政治体制改革起到了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扫清障碍的作用。而随着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问题和矛盾逐步增多,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从现实的情况看,政治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只是要保障社会的稳定。稳定意味着发展,社会只要稳定,生产就会继续,财富就要增加,社会就会进步。

  当今中国社会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制度变革就能改变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变戏法,政治家也不是魔术师,现在人们期待的许多问题不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解决的。近年来,我们通过对于东亚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及其政治发展问题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看法:东亚国家,日本、韩国等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遇到了许多和我们今天遇到的相似的问题,在过去它们国家中的不少人也认为通过制度变革就能解决问题,但回头看,实际上还是主要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慢慢得到缓解和逐步解决的。

  有人认为现在存在的腐败问题是因为一党制的缘故,多党制就能抑制腐败,因为多党制可以相互制约。可是,他们却没有进一步想,在多党制下制约是一种可能,而还有另一种可能——政党结成分赃同盟。我们通过对东亚的研究发现,很不幸,那些国家在多数情况下,彼此竞争的政党,在腐败问题上却结成了分赃同盟。原因是选举的需要——政治家要选举,选举需要钱,合法途径不够,就要与企业界达成“利益联盟”。所以至少可以说,多党制也并非医治腐败的灵丹妙药。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必须肯定的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的需要的。对这个制度不是抛弃,而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永远不能动摇这个信念。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可能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千年以来的历史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大好局面吗?这一切发展都是在我们现有的政治体制下发生的,难道这种政治体制要不得吗?!难道制造了那么多危机的西方体制是好的吗?!他们都要改变了,我们还要搬过来么?!难道这是对人民负责?!难道这样才算是社会的“良心”?!

  什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正确的方向就是坚持“三统一”。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简单地说,就是在强调民主、发展、自由等的同时,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今天的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意志就没有中国人民的一切。而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是为了推进人民的事业的,是为保障并不断扩大人民权益的。在这之外,就是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都要依法而行。“三统一”就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和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正在上演一场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历史剧。离开了这当中任何一条,我们都会犯错误,人民都会遭殃。

  未来改革的方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在今后的改革之路上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政权建设,这其中的核心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要有更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好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更好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还要有更好的任期和退出机制。

  其次是改革完善行政体制,使之更加有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一方面是提高行政的效率,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配置,具体来说是大部制。不光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做了很多尝试。另一方面则是转变政府工作作风,调整政府工作的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再次是推进基层和地方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主要是指村、乡一级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比如: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出现的基层公共事务的人民会商制度,这个制度创新开始于浙江台州温岭的“民主恳谈”,这是现阶段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式。此外,很多地方人大在吸收人民群众的参与,广泛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比如:浙江温州乐清人大的人民听证制度等。这些都是中国的政治创造,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成果,今后还要继续推广、继续探索。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势头很好,中国已经确实进入了复兴模式,坚持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反复实践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并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探索完善,就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人民论坛记者杜美丽、李逸浩采访整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