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奥会”前展望中美军事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5日13:34  瞭望

  《瞭望》文章:“胡奥会”前展望中美军事关系

  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阻碍了军事互信,化解之道关键在于美国放下冷战思维,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中国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

  1月12日,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参观访问了中国第二炮兵司令部,并以长城为最后一站结束了为期4天的中国行。

  盖茨的4天中国行,规格高且内容丰富务实:与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会晤;与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国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等领导人会谈;并成为继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斯凯尔顿之后,第三位访问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美国高官。

  中美军事关系向来被视为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在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两国交往的数次起伏中,军事关系总是率先恶化,滞后发展。

  2010年初中美军事关系再陷低潮,年末岁初两军高层互访又使其呈现“破冰”迹象。随着1月18日胡锦涛启程访美,两国军事关系有望跟随大势,迎来新的契机。

  但形势依然不容过度乐观。2009年奥巴马访华后,国内舆论一度对中美关系维系平稳抱有较高期望,此后摩擦事件却接踵而至,中美关系迎来一场“冻雨”。

  2011年,在新的世界格局变动背景下,站在中美关系战略性十字路口,两国军事关系何去何从?如何增进军事互信?中国当如何妥善应对?

  《瞭望》新闻周刊为此先后采访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海军少将杨毅,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少将,邀其一一作出研判。

  “谨慎地抱有希望”

  《瞭望》:此次胡锦涛访美,对中美两国军事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杨毅:这次访问的背景,是中美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双方在国际战略格局的地位发生变化。虽然美国实力仍然非常强大,尤其是军事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其他国家短时期内无法超越,但由于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美国对中国产生一种战略焦虑症,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就是对美国的一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对对方力量、影响的心理认知出现差距。

  中美军事关系因此也比较微妙,美国一直非常担忧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会挑战美国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优势,两国军事力量关系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此前中美两军恢复了一定交往,此次胡锦涛访美则是对中美关系的一个全面推进或定调,将对包括军事关系在内的各个领域双边关系进行促进、巩固、提升。

  彭光谦:中美军事关系目前“气温”虽有回升,但还没有完全走出“冬天”。努力回到正常状态,特别是避免“极端灾害天气”,仍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

  问题是,仅仅靠一方努力,是不行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去年一年是中美军事关系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这样的局面绝不是由中国造成的。迄今为止,中国并没有损害过美国的任何利益,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美国的事。中国的国防开支仅为美国的一个零头,中国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和必要性,去挑战美国。但美国却一直把中国想象成堂·吉诃德的风车,不知疲倦地跑到中国家门口叫阵。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美国。

  中美关系目前再一次处于战略十字路口。如果任由美国沿着这套行为方式滑下去,中美之间紧绷的弦迟早会断。胡锦涛这次访美,就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关键性的、敏感的、危机的时刻,再作一次真诚的努力,重新界定中美关系的性质,重新确定中美关系发展方向,重新确认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分歧点,重新确认中美未来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换句话说,就是要对中美战略关系再定位,双方核心利益再确认,危机管理机制再探讨,中美战略互信再积累。使命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至于能否取得成效,最终还要看美国,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厢情愿。我们只能是谨慎地抱有希望。

  困局源于结构性矛盾

  《瞭望》:近年来,中美军事关系一直陷于“发展—停滞—再发展—再停滞”的循环,原因何在?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彭光谦:中美关系或者中美军事关系停滞,没有一次是中国主动引起的。

  中美困局关键在结构性矛盾,包括地缘战略结构矛盾、意识形态结构矛盾、战略力量结构矛盾。这几大矛盾过去就存在。但过去不十分突出。这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中美力量对比,存在巨大差距,美国还没把中国当回事;二是中国市场潜力之于美国,具有巨大诱惑,美希望向中国倾销商品;三是美国对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框架抱有巨大期待;四是美国忙于反恐,难以分身,同时在反恐等问题上,对中国还有巨大需求。

  由于这些因素,一些矛盾被掩盖住了。现在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中美战略力量对比,虽然美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并未根本改变,但是差距相对缩小;在经济领域,中美之间构成一定的竞争性,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在相对下降;中国未能唯美国之命是从,对G2也不感兴趣,有时还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美失望;加上美国从反恐前线撤兵,对中国需求下降,也腾出了较多精力。过去可以容忍中国发展的因素,现在渐渐在消失。美国对能否保住自己长期高高在上的霸主地位,开始不自信起来,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杨毅:中美建交之后,两国军事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周期性的震荡。中美之间军事关系要维持一种正常的、稳定的、健康的状态,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一些结构性矛盾,影响两军正常交往的政治性因素始终存在。

  从目前来讲,直接影响中美军事关系的主要有三大因素:美国坚持不断对台湾军售,美国国会2000年国防授权法对两军交往的限制,以及美国军机、舰艇对中国沿海的频繁抵近侦察。对中国军队而言,你经常到我家门口来耀武扬威、磨刀霍霍,我怎么能有一个平和的心理来和你正常交往呢?

  注意美国使用军事力量的动向

  《瞭望》:在结构性矛盾一时无法破解的情况下,中美军事关系或者说中美军事战略关系需注意哪些动向?

  彭光谦:经济上,美国已显疲态,但发展军事力量的步伐从未放缓。从这几年来看,美国动用军事力量的频率和对军事力量的依赖越来越大,军事上的动向有三点值得关注:

  首先,在过去20年里,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和军事力量重心也在逐步东移。包括11艘核动力航母中的6艘、60%的战略核潜艇陆续向新的战略枢纽关岛转移,战略重心东移现已大体就位。

  其次,军事优势和经济优势失衡日益严重,一方面经济上仍陷困境,一时还难以从危机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军事力量却逆势膨胀,这就增加了对外政策中非理性决策的可能性。

  再次,外交军事化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依赖军事手段解决外交问题。过去航空母舰通常作后盾,现在航母往往打头阵,航空母舰的使用已常规化、经常化了。这并不是一种强大的表现,而是不自信的表现,焦躁的表现。这样下去很危险。

  美国对中国防范、牵制和预防性战略围堵越来越不加掩饰,遏制力度逐渐加大。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将中国作为战略对手的定位越来越明确。2000年美国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还是以“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暗指中国为其长远军事对手的可能性,2006年和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则直指中国“挑战国际体系”,是美国“最大潜在对手”。

  二、美军在亚太地区展开以关岛为枢纽的前进部署,其军事前沿,近年来已经向中国方向推进了几千公里。

  三、美军持续对中国进行抵近军事侦察,为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预作战场准备。

  四、美国官方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研究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空海一体作战”理论,改变冷战时期针对苏联制定的“空地一体作战”理论。报告中三百余次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开表示,准备在西太平洋地区打一场空海一体战。

  五、针对其作战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检验性演习。2010年虽然仍身陷金融危机,但美军在西太平洋海域的联合军事演习,规模和频率都是前所未有的。

  六、在西太平洋地区,进一步强化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关系,打造“东亚北约”。公然声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中国领土钓鱼岛。

  美国应放下冷战思维

  《瞭望》:中美双方有何办法增进军事互信?下一步可在哪些方面加强沟通交流?

  彭光谦: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只有美国放下冷战思维,太平洋才有太平可言。

  中国不同于历史上的欧洲列强,中国不寻求开拓殖民地;中国不同于前苏联,中国不输出意识形态;中国也不同于美国,中国不寻求世界霸权与地区霸权。中国与历史上所有霸权国家不一样,一是,中国与现有大国之间利益相互依存,而不是彼此截然对立的;二是,中国发展受益于对外开放,受益于现有国际秩序,中国没有颠覆现有国际秩序的驱动力和必要;三是,中国有毁灭“毁灭者”的最低限度的报复能力。把中国与霸权国家的发展逻辑相提并论,渲染“中国威胁”与威胁中国生存与发展,都是徒劳无益的。

  中国不寻求任何国际特权,中国只要求作为国际大家庭的普通一员,得到起码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尊重中国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尊重中国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高尚情感和百年夙愿,尊重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尊重中国提高国防现代化水平、提高正当防卫能力的基本权利。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占世界人口1/5的中华民族,平等对待世界上唯一历经五千年风雨而未曾中断的伟大的中华文明。

  西方学界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讲的是描述期望如何,最后果然就变得如何。如果美国老把中国看成敌人,中国说不定就真的变成了敌人。一旦如此,不仅是美国的灾难,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

  杨毅:战略定位非常重要。中美两国历史、现状、意识形态、战略文化存在许多不同,相互之间有分歧非常正常。胡锦涛此次访美,以及此前两军一系列互动,首先在高层上发出善意,愿意就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沟通。

  通过相互沟通交往,中美可以认识到双方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或敌人,这就具备了一个重要前提。为了促进中美两军关系的良性互动,需要解决“履行承诺、扩大合作、相互包容、双向透明”等重大问题。

  尊重相互间作出的政治承诺,包括中美三个联合公报、2009年联合声明,在行动上而不仅仅在口头上予以履行,不挑战、不损害对方的核心利益,就能保证中美两国关系平稳发展,也就能确保中美两军关系不受周期性的冲击。

  加强具体合作,逐渐增进了解,形成共同利益。冷战时期中美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现在虽然在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不容易,但还可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如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打击海盗等方面合作。随着条件逐步成熟,两军共同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维护特定地区危机时期的稳定,等等,也不是没有可能。

  相互包容,承认并不挑战对方合理的、相应的空间和权利,包括军事力量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力量现代化唯一的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同时为国际社会提供安全“公共产品”。世界足够大,太平洋足够大,西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和行动。

  双向透明,双方相互展现不与对方为敌而是寻求合作的战略意图,而不是单方面由中国必须展示发展军事力量的规划。军事力量的性质和使命决定其要为最坏情况做准备,因此双方展示透明、展示善意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只要两国有维护正常交往的良好的政治愿望和氛围,中美军事关系就能够一步一步地平稳发展。

  中国双管齐下

  《瞭望》:中国应作何应对?

  杨毅: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努力促进中美关系、中美军事关系的良性互动,使其更加稳定,唯有如此,我们的外部安全环境才能稳定,才能专注于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建设现代化,加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军事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防御性的军事力量,我们怎么能够保护自己的安全呢?

  彭光谦:越是有问题越要谈。我们愿意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排除影响中美军事关系正常发展的障碍。愿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利。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效果几何,不是中国说了就算的。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注意避免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全球化可以消除利益冲突”的误区。实际上,全球化利益相互依存,有利于减少高强度的利益冲突,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利益冲突。有时,利益越紧密,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和摩擦的概率越高。

  其二,“核国家之间不会打仗”的误区。核恐怖平衡可能有助于减少核战争的危险,但是难以防止中低强度的常规战争的爆发。核力量严重不对称性的有核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可能性更难以排除。

  其三,“‘民主’体制有可能避免战争决策失控”的误区。实际上,近年来美国在世界上进行的几场对外战争都是作为“民主”的样板,在“民主”的体制下决策和发动的。“民主体制”并不能防止非理性决策。

  其四,“冷战已经历史终结”的误区。实际上,冷战虽然成为历史,但是冷战思维远未消失,仍在顽强地表现自己。有的人脚虽然已跨进21世纪,但头还留在20世纪。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美国霸权的衰落。奥巴马表示,美国决不做老二,这本身就是美国霸权衰落的信号。历史上没有万年不朽的霸权。任何霸权迟早都要走入历史。美国霸权虽有衰落迹象,但是美国霸权衰落还是将来时,而不是现在时,更不是完成时。美国的国力仍然无人可比,美国科技创新仍有巨大潜力。只不过美国霸权,无论兴衰,都与中国无关,而是其内在逻辑,内在因素决定的。美国无止境的扩张,必然大大透支有限的战略资源。这是美国霸权衰落的根本原因。遥想当年美国先贤立国之始,制定出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美国宪法,今天的美国能够平等对待各国吗?是不是正在逐渐走向美国宪法精神的反面呢?□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中美 外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