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障房增一倍市民住有所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7日03:20  京华时报

  保障房增一倍市民住有所居

  100万套,北京“十二五”保障房建设、收购计划将是“十一五”的两倍多。未来五年,本市将进一步健全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受益面。去年才进入保障房家庭的新成员公租房,年内将进行首批配租。

  民富论

  本市将进一步降低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门槛,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把更多的刚性住房需求覆盖进来,或者是对刚性需求予以满足和解决,降低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推力。

  ■要点

  规划内容

  保障房供给100万套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计划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房100万套。

  这100万套保障房包括,公租房(含廉租房)30万套,限价房和经适房20万套,旧城人口疏解对接安置和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房10万套;城乡接合部整治、土地储备和重点工程拆迁等定向安置房40万套。此外,还将为10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住房补贴。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实行“应保尽保”。为此,本市将进一步降低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门槛,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把更多的刚性住房需求覆盖进来,或者是对刚性需求予以满足和解决,降低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推力。

  规划内容

  今后慎重建大型社区

  北京在2009年开工建设了50余万平米、8000余套公租房。

  市住保办常务副主任邹劲松明确表示,年内首批公租房将进行配租,数量还未确定,但会尽量多地提供。

  另外,邹劲松针对社会关心的对公租房放开户籍限制的问题表示,北京公租房对户籍的放开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政策出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些产业园区、企业,政府会提供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他们也可以用自有的土地来建设公租房,为他们的外地务工人员和引进人员提供公租房的住房保障。同时,针对目前已经建成的部分大型社区所表现出的关于出行、配套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本市在大型社区的规划建设方面会更加慎重,北京今后也会慎建大型社区。

  规划内容

  廉租户优先租公租房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大,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单纯以出售为主的住房供应模式难以持续。

  市住保办表示,未来,北京住房保障的供应结构将从“以售为主”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转变,提高公租房在保障房供应中的比例,鼓励住房租赁消费,鼓励群众通过租赁形式解决住房问题。“十二五”期间,北京公租房的供应比例,要占全部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房的60%以上。

  另外,北京“十二五”保障房的建设计划中,廉租房将包含在公租房里。即将实现公租房和廉租房供应渠道等方面的并轨,将来廉租房家庭租住公租房,虽然公租房的租金比廉租房要高,但廉租户可以享受廉租房的租金补贴,用租金补贴冲抵部分房租,仍然可以享受到低租金待遇;而且,廉租家庭将能够优先承租公租房。

  ■对话·市住保办发展规划处处长张国伟

  公租房是保障房主力军

  京华时报:保障房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张国伟:未来北京的住房保障将从“以售为主”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进行转变。因此,公租房是保障房发展方向和主力军。并采取“三多一统筹”模式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即多主体建设(政府、园区、企业),多方式供地(划拨、租赁、出让),多元化筹措资金(政府投入、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及其它社会资金),建设标准和准入资格实行统一管理。

  京华时报:北京的保障房房源如何管理和分配?

  张国伟:北京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区为主、全市统筹”的建设管理体制,也就是说由市政府负总责,对区县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区县政府全面担负起本区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职责,市政府相关部门抓好统筹协调,在土地供应、规划选址、资金筹集、手续办理等方面采取“四个优先”措施,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京华时报:部分购房者担心,保障房价格低品质是否也会低?

  张国伟:这个绝对不会。房屋成本主要包括地价和建安成本,保障房的土地多以政府出让为主,政府不从保障房土地中获得溢价,而建安成本则都相差不多。同时,我们也要求开发企业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价格不高品质高”的精品工程。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规划设计方面,会组建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专家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集中评审;编制规划设计指导图集,优选设计方案,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京华时报:不少市民反映,现在保障房都在五环外,未来保障房选址如何规划?

  张国伟:北京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目前五环内的土地几乎凤毛麟角。因此即便是商品房,也只能在四、五环外。我们会优先考虑保障房的选址,而且既要保障性住房与公用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同步交用,也会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把60%以上的保障房项目布局在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周边区域,方便群众出行,缓解交通压力。

  京华时报:共有多少家庭在审核中发现不符合条件?

  张国伟:在资格审核管理方面,实行了“三级审核、两级公示”资格审核制度,将审核窗口延伸到街道、乡镇,通过入户调查、社区评议等方式加强资格审核。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核准确性,全面核查申请家庭资产、收入情况。四年来,共计审核通过21.5万户家庭,查处虚假申报家庭2433户,取消其配租配售资格。

  ■“我的五年”

  有了自己的房过得踏实

  现工作于西苑医院的陈进,是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的。刚到北京的时候,她只能租住在单位附近的民居里。陈进说,刚到北京的时候,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住在单位附近是唯一的选择,可是房租每月就得1500元,差不多是自己收入的一半,后来房租又涨到1800元每月。

  陈进说,因为自己的孩子一同跟她落户到北京,因此一到北京她就为孩子办理了转学手续,并和孩子租住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房间里几乎没什么家具、摆设,一张床、一张桌就是他们的家。做饭、洗衣、学习、休息都在一个房间里,生活的琐事全都在这里交织。到2007年底,她就有了买房的打算。为了方便自己上班和孩子就学,她在单位附近看了很多商品房,最便宜的单价也得1万多,虽然现在听起来不贵了,但在当时她还是承受不起。

  “2008年我在报纸上看到限价房的公告。价格比市场的商品房低很多。”陈进说,按照规定的收入门槛,她完全符合条件,递交了申请后两三个月,就接到参加摇号的通知,并获得选房机会。同年,她以单价6000多元的价格,购买了金隅美和园的限价房,面积不到90平米。2009年,她就成为北京首批入住限价房的户主。

  陈进说,拿到钥匙后,她精心装修了自己的房子,现在工作一天回到家后,都会感到非常踏实。让她高兴的是,金隅美和园的物业与业主,一起努力促成了就近进入实验二小上学的事情,现在她每天上下班都可以顺路接送孩子,而且这个学校也是个重点校。小区周边购物、交通也很方便,她出门乘坐442、118等线路,去单位只需要半个多小时。

  陈进说,政策规定限价房五年内不许出售,她得到了实惠,肯定会按规定执行。现在虽然远点,房子小点,但有了自己的小窝,住着踏实。所以,未来五年肯定还是会住在这里。等自己老了,也许会换一套更满意的住所。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翟烜

  农民变新市民有社保有工作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十二五”农村工作的核心,就是要让农民成为“有房屋、有资本、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农民,要让农民生活得更加舒适、富裕,要让他们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和保障。

  民富论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出路”和“退路”,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实现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富起来的城市化。

  ■要点

  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将建立

  规划内容

  将农村新型社区运行管理逐步纳入城市服务体系,运行管理费用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使农村社区同样享有城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配套建立城市化管理体制。

  市农委主任王孝东介绍,“十二五”期间,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将基本建立。到2020年,实现城乡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他介绍,均等化要从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和农民持续增收三个方面来实现:比如,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我们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方面,要完善城乡促进就业政策体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制度。此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我们还要加大投入、加强组织,深入实施“共同致富行动计划”,加大帮扶力度。

  小城镇农民三分之一转居民

  规划内容

  加快完成小城镇中心区村委会向居委会转变,逐步实施城镇社区化管理,对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重点小城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

  王孝东介绍,“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将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力争使三分之一的农民转为居民。

  他称,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以产业发展和吸纳农村人口在镇区就业居住为核心、加快完成小城镇中心区村委会向居委会转变,逐步实施城镇社区化管理,对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重点小城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按照这个计划,北京市将通过5年的时间,在重点镇中建设一批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城镇功能完善、主导产业突出、人口集中居住、特色鲜明、生态宜居、节能减排、体制机制灵活、辐射能力强劲的示范小城镇,使之成为引领郊区城镇化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期间,还要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新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此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小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对话·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

  农民增收速度高于市民

  京华时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对北京的农民意味着什么?可否用一句话来概括。

  王孝东:“十二五”期间,既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让农民成为“有房屋、有资本、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市民。实质上,就是要让农民生活得更加舒适、富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和保障。

  京华时报:编制“十二五”规划,你有什么感受?

  王孝东:“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首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宏观政策取向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转型,社会发展上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矛盾和挑战:一是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与城乡一体化要求不适应;二是城镇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地位不适应;三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与首都经济协调发展不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京华时报: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我们有哪些目标?

  王孝东:到2015年,农民增收速度总体高于城镇居民,相对低收入农户增收速度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20%相对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此外,本市还将全面推动山区生态和旅游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35条左右具备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沟域经济产业带,旅游接待人次比2010年翻一番,为农民增加旅游收入。

  京华时报:在推进城乡接合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经验?

  王孝东:总结经验,我认为就是要始终坚持保护农民主体利益的政策取向,统筹解决农民城市化中的利益保障。

  比如,在北坞和大望京试点建设、50个重点村城市化以及新城、小城镇发展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出路”和“退路”,在土地使用、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层组织等方面寻求思路创新和实践突破,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就业有保障、增收有途径,实现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富起来的城市化。

  ■“我的五年”

  我想住楼房

  赵宗玉有一张典型的农民面孔,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结实的身体,还有着一般女性少有的洪亮嗓门。快60岁的她,是通州区台湖镇胡家垡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新的一个五年,她期待,“我就希望咱也上上楼。住楼房多好呀,干净,不用自己烧煤,有暖气多暖和呀 ”。

  和胡家垡村相距不远的东石村,是北京市“两站一街”项目涉及的拆迁村,目前正处于住宅拆迁的入户调查阶段,“最快今年就能上楼”。

  赵宗玉很羡慕东石村。“人家多好呀,转眼就能住楼房了。听说我们这里五年之内也要上楼,我们也盼着呢。”

  除了上楼,赵宗玉对未来五年的生活还有其他向往和期待。她对记者说,如果上楼了,她还考虑将家里的存款凑凑,然后买辆汽车,让儿子开,出去玩也方便。此外,她还希望“最好现在的固定工作今后还有”——赵宗玉是通州台湖镇金福艺农农业基地的员工,几天前胡锦涛总书记刚刚来此视察。

  不过,对于上楼后的生活,赵宗玉还是有一些担心。住了楼房就要养楼,需要交物业费,取暖费,她不知道政府是什么政策——“我们是农民,没有了土地,政府最好能给予足够的资金补偿,尽量多创造一些工作的机会。只要政府的保障政策到位了,大家肯定是愿意住楼房。”

  赵宗玉介绍,她家有两亩多地,种点粮食自己吃。村里人的情况,大多跟她相似。收入来源,一个是把家里的土地租出去,办鱼塘之类的收租金;一是把家里的平房出租,每年有一万多的租金,再加上打工赚点,基本上够生活。

  台湖镇是近几年通州区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乡镇。台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仅东石村今年就有800多户至少2000多名农民上了楼。实践中,农民一旦上楼,政府的相关配套政策就随之启动实施,帮助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福利待遇等。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文静

  规划纲要条款个个字斟句酌

  居民收入年均增长要达8%,孩子看病更从容,上幼儿园不再彻夜排队……新的五年规划里,这些“富民”内容成了其中最耀眼的篇章。

  市民的期待如何写进规划?每一个指标如何确定?昨天,记者采访规划起草小组成员,探秘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台前幕后。

  民富论

  人口跟房价不一样,用“遏制”不妥。人往这个城市来,说明这个城市有活力和动力,来了这么多,说明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有问题。

  规划起草

  20多人封闭写草案

  去年5月,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李素芳带着一个20多人组成的规划框架起草小组,来到通州区台湖镇北发宾馆,开始第一次封闭。

  就在“这个周围除了图书城再无其它地方可去”的地方,“十二五”规划开始正式着手起草——二十几个人分为5个小组,各小组各有分工,先列框架,再由一个人或两个人负责一部分,往规划里填充内容。

  与此同时,每两周一场的“十二五”规划市民建言也在进行。李素芳说,“虽然没在现场,但我都会上网看直播,看看市民代表对规划都有什么建议,哪些和我们的规划有联系,哪些诉求我们应该纳入”。

  更早一些,人大、政协已经做了专门的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中,市人大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制定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几个重要问题的建议》,交给有关部门编制规划参考。

  官员建言

  副市长建议被采纳

  副市长吉林分管发改委。李素芳说,每个阶段都会向他汇报。吉林很重视规划编制,不仅支持召开了16个区县的规划编制会,还有针对地召开了城市管理、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专题会。一是让起草组听听各区县和各委办局的意见,二是让各区县了解市里整体规划,以便和区县规划更好对接。

  副市长蔡赴朝也对规划提出过建议并被采纳。定稿中“改革激发活力”这一章,之前的规划中叫“让创造源泉涌流”。李素芳说,虽然意思基本一样,但领导认为五年规划这么大的篇章里,没有“改革”两字出现是一大欠缺,“我们觉得建议对,也有高度,就吸收了进来”。

  市民建议也在此份规划中得到了体现。规划中写入了“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这是吸纳了建言人刘建湘提出的意见。

  专家智慧

  47位专家提供专家意见

  规划编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官员、市民外,4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规划编制提供专业意见。

  北大教授陆杰华是其中之一,他参加了其中的3次现场会,其中两次是专家会,一次市长会。

  规划撰写中,每个条款都字斟句酌。

  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介绍,规划中的安居工程部分,现在的提法叫“住有所居”,意思是“使中低收入居民通过保障性住房予以保障,其他需求通过商品房解决”。最早的提法是“住者有其屋”,“住有所居”代表居民可以通过租房解决住的问题,而“住者有其屋”更多体现了房产的概念,稍有不同。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周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民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