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关于毛泽东的另一面镜子:透过西方思想折射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15:42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轶玮报道

  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在中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如果对中国读者来说,我的作品还有什么价值的话,我更喜欢它被当作一面镜子。通过西方人思想的这面多棱镜,提供更多中国人看待毛泽东以及中国的一个视角。

  ——菲力普-肖特

  在这个3月快要结束的春天里,59岁的英国人菲力普-肖特安静地走在中国的某个街头,带着他费时7年撰写成的一部传记——《毛泽东传》。

  上海的小雨,北京的大风,以及匆匆而过的各色行人,一副平凡至极的中国日常景象。然而,这一切,在菲力普蓝色深邃的眼睛里,却也许更像是某种历史画格的延续……

  “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人物传记。他写毛泽东,没有把毛泽东作为一个孤零零的人物来写,而是把他紧紧地贴近到中国历史中去。在这本书里,我们亦可以感受到,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对中国民众心理的把握,以及对毛泽东如何熟悉这个社会、驾驭这个社会进而改造并影响了这个社会,最后反过来又被这个社会所影响……这一切的把握,在某些方面,对我们中国学者是一种启发。”专门从事毛泽东研究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李捷教授说。

  西方的表达方式

  3月21日上海书城、季风书园,3月23日江苏南京,3月24日湖南长沙,3月27日北京图书大厦,几个星期以来菲利普-肖特辗转中国各地,为他的《毛泽东传》签名售书。

  几乎每个展台前,几十本一摞的《毛泽东传》堆得像一根根火柱似的,引来无数读者驻足观望。菲力普则安然地坐在这种红色中,微笑着满足各色读者的签名要求。

  “来书店前我根本没打算要买这样一本书。”27岁的李小姐拿着刚结完账的两本《毛泽东传》说,“这类传记我向来是不太感兴趣的,而且60元的价格也着实有点贵。但我翻了两页后,真的让我吃了一惊。我没想到毛泽东的传记可以这样写,也没想到这种写法的书可以出版。我买了两本,一本自己回去看,另一本是给我在外地的父亲买的,我相信他看了以后一定会更吃惊。”

  李小姐原来希望菲力普能在扉页上写:赠予她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但基于沟通问题没能实现。李小姐有些遗憾,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生于1949年的父亲一辈子都在一个小城市里当中学语文老师,那个时代的一些观念甚至跟随了他一辈子。

  还在念大学三年级的小包是来书店买英语参考书的,他翻看了几页《毛泽东传》竟然站着就笑开了。

  “博古,27岁代理共产党领袖,他毕业于莫斯科的东方劳动大学。他有一张成熟的小男生的面孔,眼睛凸出,戴着黑框眼镜。一个英国外交官曾毫不客气、又十分准确地说,这种面部特征让他回忆起一个奇怪的博古。”小包指着书中的一段描写一边笑一边念着。

  历史专业的小包认为菲力普对这些政治人物的描写方式很有趣也很能吸引人,“表达方式上超过了很多其他关于毛泽东的传记或记录。”

  几乎所有人都在好奇,眼前这个几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怎么搞得清20世纪中国如此纷繁复杂的政治运动以及随之产生的各种无法用英语单词解释的政治词汇呢?

  “正因为如此,菲力普的《毛泽东传》才能提供出一种全新的视角。”中国青年出版社外版书编辑中心主任、该书的责任编辑易小强说。“菲力普是以一个西方人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中国政治运动以及处于这些活动核心的毛泽东的,他的视角必然是新颖而独特的。当然,在中国工作生活了8年并娶了一个中国太太的菲力普也十分清楚中国的底线是什么。”

  “立体”的毛泽东

  最早向世界介绍毛泽东的外国人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英国记者贝特兰和安娜-路易丝-斯特朗。他们所写的文章曾经让西方人比较真实详细地了解到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但这些著作基本还是一些具有通讯性质的文章。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教授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史华兹的《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崛起》,以及1966年出版的英国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的《毛泽东》便成为了毛泽东思想与活动的带有学术性、传记性的外国代表性著作。但由于这两本书成书时毛泽东尚在世,因此还算不上是关于毛泽东一生的传记著作。

  “而在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出版之前,真正涵盖毛泽东一生的具有学术价值的传记著作,主要有两部:一部是1980年出版的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记》,另一部是1979年出版的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历史巨人———毛泽东》。这两部书都力求按照历史的真实来描述和评价毛泽东,但由于它们利用和援引的二手资料较多,因此仍然有一些不准确或失实的地方。”朱教授说。

  相比之下,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的优越性因此体现出来。

  “这本《毛泽东传》是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者写毛泽东的书中比较完整而客观的一部。”李捷说,“它把毛泽东的追求分为两条重要线索。第一条线索是毛泽东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本质上与中国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的追求是一致的。另一条线索就是写了毛泽东对权力的运用,这部分也一直是中国学者不太涉及比较忌讳的方面。一个胸怀大志,以拯救千百万劳苦大众、改造社会为己任的人,如果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置身于一个强大的政党组织中,在这个政党中,他必须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否则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毛泽东就不会成为毛泽东,他只能是一介书生而不会成为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影响整个世界的伟人。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并客观的毛泽东。”

  “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写得很洒脱,与国内的同类书风格大不一样,没有司空见惯的语言格式。这本书对毛泽东的评析涉及了国内其他书所没有涉及的领域,比如权力争夺。但作者仅仅是叙事,没做任何价值判断。这正是体现了一个新闻记者对于‘客观’的惯有立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韩钢教授表示。

  在这本书的最后,有着一个长达120页共计480个的注释群组,标明种种资料来源的出处,除了书名、出版社,更是细致到了出版的年代。正如李捷教授所言,其实这本传记最为可贵的一点,是身为西方人的作者力求体现出对毛泽东的一个客观态度,并且试图超越东西方文化的鸿沟。

  让研究学术化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在一次研讨会上曾表示:我没有想到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会出版。

  不少学者也认为,这样一本书的出版说明了在目前的中国,毛泽东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尺度在放宽。

  作为长期从事毛泽东研究工作的李捷教授对此表示,这不是一个用尺度来形容的问题。时代在发展,对毛泽东的研究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毛泽东研究已经走过了60余年,发展到现在国内的毛泽东研究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研究越来越学术化,尽管有些领域依然敏感,但很多问题都能谈了。另一方面,研究也越来越理智、冷静,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是本好书,可读性、真实性是不错的。我的祖父去世已28年,对他的学术化研究,我认为是一个方向。但因为他是个政治人物,如何纯学术化,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毛泽东,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毛泽东的亲属,毛新宇始终关注着毛泽东研究的新动向。

  而在另一方面,作为受众的读者,除了在菲力普奇妙的文笔中感受到另一种中国历史之外,还觉察到某种重要的改变。在责任编辑易小强看来,过去读者从来就没有一个丰富的接受度,一方面是语言的问题,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在今天则大不一样了。

  “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只是为中国人提供了另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当然我觉得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很清楚,西方人的判断并不等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判断。”李捷教授说。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