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流:李济生--他把卫星轨道从千米精确到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0 15:03 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组 | ||||||||||||||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 火箭起飞约24分钟后,“风云”二号C星已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卫星入轨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实施了多次轨道捕获,在精密定轨技术的支持下,缩短了卫星完成定点任务的时间。 两天后,我们来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大屏幕显示上,这颗远在万里之外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已经变轨成功,正在向定点位置漂移。今后几天,卫星经过一系列控制,最后将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将对其实施不间断跟踪管理。 在浩渺的太空世界,不同功能的卫星演绎着精彩的大戏,而测控人员则是这些航天器的牵线人。 有一位科学家,从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开始在,在测控岗位辛勤耕耘了三十余年,为我国卫星轨道精度从千米到米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济生。 李济生: 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 1943年生于山东济南 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 1968年进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 1983年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担任高级工程师 1992年在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4年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担任总工程师 1995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 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担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 被誉为太空“牧星人”,“中国轨道”创建人。 主:您很多计算的研究都是在讲的这个经历定轨的问题,那是不是所有的卫星它都需要去做到这个更精确的这个定轨。 李:实际上也不是说所有的卫星都需要进行定轨,主要取决于你这个卫星是干什么用的,比如说气象卫星,它要求定位的精度就不是很高,因为它拍摄的时候是云图,这个云图,一片云彩能有多大,你说我这个云彩偏了一公里,偏了一百米,这有什么关系呀,所以像这类的卫星它的定轨程度要求不是说非常的高,那么还有一些卫星,要求的精度就非常非常高,比如说有一种海洋卫星,那么这个海洋卫星呢它其中有一项测量是测什么呢?测这个海平面的变化,那么海洋卫星专用这个测高仪,就是测高雷达,那么它从卫星上呢在这个海上呢,它就测卫星到海平面的这个距离,它这个测量的精度达到多少呢?一般是到分米,也就是十个厘米左右 主:在监控的过程当中可以会做很多的工作,您是否可以举一两个例子。 李:那么卫星发射这是一个很紧张的事情,那么首先要最关心的就是我发射成功不成功,那么怎么去判断这件事情呢?那么这个就是在发射之前呢,我们根据那个发射轨道的设计呀,就可以画出这样一个曲线来,这个曲线呢就是这是一个时间轴,这是一个高度,那么这个根据理论设计呢,卫星的高度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是这么变化的,那么卫星发射以后,那么各个跟踪站都有跟踪数据,这些数据都传到测控中心,测控中心就利用这些数据实时的就可以算出轨道和卫星的高度,那么比如说红的线画出来,如果红线和绿线是重合的,那么这一眼就看出来,整个飞行就是正常的,如果是偏离了它,那么就可能有问题了,当然这是高度监视是这样的,比如还有速度的这个监视也是同样的道理,还有这个运载火箭这个姿态的监视都是这样的,实时的进行监视,监视了以后呢,那么当时就可以基本上判断,你这个发射是成功还是不成功,问题大概是什么时间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主:比如说在发射的过程当中,我们监控这个火箭和它整个的状态,一旦这些数据出现了异常,必须要去处理。 李:火箭起飞20秒,一般说到300秒,在这个期间是属于安全控制的期间,如果说这个时候火箭出现一些故障的话,那么这个卫星呢,整个运载火箭呢就非常危险了,因为你比如说咱们不管是在九泉发射,还是在太原发射,还是在西昌发射,那么它如果是在前三部分里面出现故障了,它掉下来呢,有可能就掉到大城市里,掉到人口稠密的地方,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那么为了不至于造成这样的损失呢,就要对这个运载火箭呢所谓进行安全控制,安全控制呢就是说一旦判断这个火箭出故障了,那么我就可以引爆它,就是说引爆它呢,也不能说是随便引爆它还不行,那么你引爆了以后,那么有可能掉下来的东西掉到人口稠密的地方了,那么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你还得计算应该在什么地方去引爆它,这样的话掉下来以后呢,不至于掉到人口稠密的地方。 主:你们碰到过这种事情吗?引爆。 李:引爆呢是这样,有过,咱们还是有过的,这个发射以后,你比如说是50秒,50几秒有的爆炸了,这种情况还是有的。
(编辑:独孤) |